有育网_专业的育儿网站

首页 > 生活 > 营养  >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生军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生军的功效与作用

06-25 中药材名称大全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生军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生军的功效与作用

有育网(nwobb.com)搜集、整理了:本文《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生军的功效与作用》,包含各种中药材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常识,更多内容功效与作用请查看微信公众号:有育(gh_b1003d72df97)。

生军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生军的功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生军的功效与作用,以及中药生军的功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1、中草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 2、生军是什么中药?
  • 3、中药:“大黄”的现代应用
  • 4、钓鱼用的中药材 都哪些

    大黄

    (《本经》)

    【异名】黄良、火参、肤如(《吴普本草》),将军(李当之《药录》),锦纹大黄(《千金方》),川军(《中药材手册》),峻(藏名)。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

    【植物形态】①掌叶大黄,又名: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

    多年生高大草本。根粗壮。茎直立,高2米左右,光滑无毛,中空。根生叶大,有肉质粗壮的长柄,约与叶片等长;叶片宽心形或近圆形,径达40厘米以上,3~7掌状深裂,裂片全缘或有齿,或浅裂,基部略呈心形,有3~7条主脉,上面无毛或稀具小乳突,下面被白毛,多分布于叶脉及叶缘;茎生叶较小,互生;叶鞘大,淡褐色,膜质。圆锥花序大形,分枝弯曲,开展,被短毛;花小,数朵成簇,互生于枝上,幼时呈紫红色;花梗细,长3~4毫米,中部以下具1关节;花被6,2轮,内轮稍大,椭圆形,长约1.6毫米;雄蕊9,花药稍外露;子房上位,三角形,花柱3,向下弯曲,柱头头状,稍凹,呈"V"字形。瘦果三角形,有翅,长9~10毫米,宽7~8毫米,顶端微凹,基部略呈心形,棕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于山地林缘半阴湿的地方。分布四川、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②唐古特大黄,又名:鸡爪大黄。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与上种相似。茎无毛或有毛。根生叶略呈圆形或宽心形,直径40~70厘米,3~7掌状深裂,裂片狭长,常再作羽状浅裂,先端锐尖,基部心形;茎生叶较小,柄亦较短。圆锥花序大形,幼时多呈浓紫色,亦有绿白色者,分枝紧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较长花梗;花被6,2轮;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瘦果三角形,有翅,顶端圆或微凹,基部心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于山地林缘较阴湿的地方。分布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

    ③药用大黄,又名:南大黄。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茎直立,疏被短柔毛,节处较密。根生叶有长柄,叶片圆形至卵圆形,直径40~70厘米,掌状浅裂,或仅有缺刻及粗锯齿,先端锐尖,基部心形,主脉通常5条,基出,上面无毛,或近州"脉处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毛,多分布于叶脉及叶缘;茎生叶较小,柄亦短;叶鞘简状,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圆锥花序,大形,分枝开展,花小,径3~4毫米,4~10朵成簇;花被6,淡绿色或黄白色,2轮,内轮者长圆形,长约2毫米,先端圆,边缘不甚整齐,外轮者稍短小;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瘦果三角形,有翅,长约8~10毫米,宽约6~9毫米,顶端下凹,红色。花果期6~7月。

    多生长于排水良好的山地。分布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以上植物的茎或嫩苗统称为大黄茎,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9~10月间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

    【药材】①北大黄

    为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茎。商品有两类:一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长约6~17厘米,直径约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残留,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俗称"锦纹"(系由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一端常有绳孔。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习称高梁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气特殊,味苦而微涩。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此外,尚有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因其整个的形有如狗头,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品质亦佳,产于甘肃武威、永登等地。二铨水大黄

    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甚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文县大黄、清水大黄、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成县、清水等地。

    ②南大黄

    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为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多横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马蹄,少数亦呈圆锥形或腰鼓形,长约6~12厘米,直径约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黄棕色或,有微弯曲的棕色线纹(锦纹)。横断面黄褐色,多空隙,星点较大,排列不规则,质较疏松,富纤维性。气味较弱。商品有雅黄、南川大黄等,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此外,陕西、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亦产。

    以上各种大黄,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另有一种山大黄为同属植物波叶大黄的根茎及根,又称苦大黄。常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气不香,味苦而涩。质次。服后有腹痛感。

    【炮制】生大黄(又名:生军):原药拣净杂质,大小分档,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或切成小块,晒干。酒大黄:取大 *** 用黄酒均匀喷淋,微焖,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大 *** 100斤用黄酒14斤)。熟大黄(又名:熟军,制军):取切成小块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放蒸笼内蒸制,或置罐内密封,坐水锅中,隔水蒸透,取出晒干(大黄块100斤用黄酒30~50斤)。亦有按上法反复蒸制2~3次者。大黄炭:取大 *** 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略喷清水,取山晒干。

    《雷公炮炙论》:"凡使大黄,锉蒸,从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晒干。却洒薄蜜水,再蒸一伏时,其大黄劈如乌膏样,于日中晒干用之。"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吴普本草》:"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氏:小寒。"

    ③《别录》:"大寒,无毒。"

    ④《药性论》:"味苦甘。"

    【归经】入胃、大肠、肝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足阳明经。"

    ②《纲目》:"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药。"

    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兼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功用主治】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

    ①《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②《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③《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④《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⑤《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用于泻下,不宜久煎),1~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醋调敷。

    【宜忌】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瘀结,以及胎前、产后,均应慎服。

    ①《本草经集庄》:"黄芩为之使。"

    ②《药性论》:"忌冷水。恶干漆。"

    ③《本草经疏》:"凡血闭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热积;寒热由于阴虚,而不由于瘀血;症瘕由于脾胃虚弱,而不由于积滞停留;便秘由于血少肠燥,而不由于热结不通;心腹胀满由于脾虚中气不运,而不由于饮食停滞;女子少腹痛由于厥阴血虚,而不由于经阻老血瘀结;吐、衄血由于阴虚火起于下,炎烁乎上,血热妄行,溢出上窍,而不由于血分实热;偏坠由于肾虚,湿邪乘虚客之而成,而不由于湿热实邪所犯;乳痈肿毒由于盱家气逆,郁郁不舒,以致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而不由于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血分积热所发,法咸忌之,以其损伤胃气故耳。"

    ④《本草汇言》:"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及久病年高之人,并勿轻用大黄。"

    ⑤《本经逢原》:"肾虚动气及阴疽色白不起等证,不可妄用。"

    【选方】①治伤寒阳明腑证,阳邪入里,肠中有燥屎,腹满痛,谵语,潮热,手足濈然汗出,不恶寒,痞满燥实全见者,,以此汤下之: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二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伤寒论》大承气汤)

    ②治大便秘结:大黄二两,牵牛头末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有厥冷,用酒调三钱,无厥冷而手足烦热者,蜜汤调下,食后微利为度。(《素问病机保命集》大黄牵牛丸)

    ③治热病狂语及诸黄:川大黄五两(锉碎,微炒)。捣细罗为散,用腊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计时侯,以冷水调半匙服之。(《圣惠方》雪煎方)

    ④治泄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久不愈者:大黄一两,细锉,好酒二大盏,同浸半日许,再同煎至一盏半,去大黄不用,将酒分为二服,顿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为度,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黄芩汤和之,以彻其毒也。(《素问病机保命集》大黄汤)

    ⑤治妇人经血不通,赤白带下,崩漏不止,肠风下血,五淋,产后积血,症瘕腹痛,男子五劳七伤,小儿骨蒸潮热等证,其效甚速:锦纹大黄一斤,分作四份;一份用童尿一碗,食盐二钱,浸一日,切晒;一份用醇酒一碗,浸一日,切晒,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豆黄,去豆不用;一份用红花四两,泡水一碗,浸一日,切晒;一份用当归四两,入淡醋一碗,同浸一日,去归,切晒。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取下恶物为验。未下再服。(《医林集要》无极丸)

    ⑥治产后恶血冲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块等:锦纹大黄一两,杵罗为末,用头醋半升,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用温醋化五丸服之,良久下。亦治马坠内损。(《千金方》)

    ⑦治久患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抢心,腹中胀满,逆害饮食:大黄、芍药各二两。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桐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为度。(《千金方》神明度命丸)

    ⑧治大人小儿脾癖,并有疳者:锦纹大黄三两,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为细末;后用硫黄一两,官粉一两,将前项大黄末一两,三味再研为细末。十岁以下小儿,每服可重半钱,食后临卧米饮汤调服。此药忌生硬冷荤鱼鸡鹅一切发物。服药之后,服半月白米软粥。如一服不愈时,半月之后再服。(《昔济方》于金散)

    ⑨去五脏湿热秽浊。治饮食停滞,胸脘胀痛,头晕口干,二便秘结:大黄十斤,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以好酒十斤浸之,再蒸收晒干。另用桑叶、桃叶、槐叶、大麦、黑豆、绿豆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每蒸一次,仍用侧柏叶铺甑蒸过晒干,再蒸再晒。制后再用半夏、厚朴、陈皮、白术、香附、车前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如上法,蒸过晒干,再用好酒十斤,制透,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钱,或为散亦可。(《银海指南》清宁丸)

    ⑩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桂心、甘草、大黄各二两,麻黄四两。上四味,治下筛,患者以生热汤浴讫,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丁强人服二方寸匕。(《千金方》水解散)

    ⑾治眼暴热痛,眦头肿起:大黄(锉,炒)、枳壳(去瓤,麸炒)、芍药各三两,山栀子仁、黄芩(去黑心)各二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服。(《圣济总录》大黄汤)

    ⑿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泻心汤)

    ⒀治虚劳吐血:生地黄汁半升,川大黄末一方寸匕。上二味,温地黄汁一沸,纳人黄(末)搅之,空腹顿服,日三,瘥。(《千金方》)

    ⒁治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个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再煮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

    ⒂治肺壅,鼻中生疮,肿痛:一川大黄一分(生用),黄连一分(去须),麝香一钱(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研入麝香令匀,以生油旋调,涂于鼻中。一杏仁一分(汤浸,去皮、尖,研为膏),川大黄一分(生为末)。上药相和令匀,以猪脂调涂鼻中。(《圣惠方》)

    ⒃治奶痈:川大黄、粉草各一两。上为细末,以好酒熬成膏,倾在盏中放冷,摊纸上贴痛处,仰面卧至五更。贴时先用温酒调(服)一大匙,明日取下恶物,相度强弱用药,羸弱不宜服。(《妇人良方》金黄散)

    ⒄治痈肿振焮不可触:大黄捣筛,以苦酒和贴肿上,燥易,不过三,即瘥减不复作,脓自消除。(《补缺肘后方》)

    ⒅治口疮糜烂:大黄、枯矾等分。为末以擦之,吐涎。(《圣惠方》)

    ⒆诒火丹赤肿遍身:大黄磨水频刷之。(《救急方》)

    ⒇治冻疮皮肤破烂,痛不可忍:川大黄为末,新汲水调,搽冻破疮上。(《卫生宝鉴》如神散)

    (21)治汤火灼伤:庄浪大黄(生研),蜜调涂之,不唯止痛,又且灭瘢。(《夷坚志》)

    (22)治从高坠下,及木石所压,凡是伤损,瘀血凝积,气绝欲死,并久积瘀血,烦躁疼痛,叫呼不得及折伤等:大黄一两(酒蒸),杏仁三七粒(去皮、尖).上研细,酒一碗,煎至六分,去滓,鸡鸣时服,次日取下瘀血即愈。若便觉气绝不能言,取药不及,急擘开口,以热小便灌之。(《三因方》鸡鸣散)

    (23)治打仆伤痕,瘀血滚注,或作潮热者:大黄末、姜汁调涂。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濒湖集简方》)

    【临床应用】①用于血小板减少症及止血

    用酒洗大黄10克,甘油5毫升,苯甲醇2毫升,制成注射液100毫升。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对血小板减少症每日1次,手术后止血用每日2次。亦有用生大黄9钱,石灰1两,文火炒拌,直至石灰呈灰粉红色时取出,加入明矾(每100克石灰加入明矾0.6克)共研细粉。将此粉16克加水至100毫升,振荡后沉淀过滤。用时取棉球浸药水压迫出血处。经应用于500余人次外伤出血,证明止血效果良好,未见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此外,对晚期血吸虫病食道静脉破裂出血患者,用大黄炭1.6克,白芍炭1.6克,加葡萄糖粉(或细白糖)30克共研细末,小量分次干吞(于1天内吞完)。治疗10例,均达到止血效果。一般平均在7~8天能起床活动.服用该药后可见恶心消失、胃部舒适、大便逐渐恢复正常,并无迅速腹水蓄积后遗症出现。

    ②治疗口腔炎、口唇溃疡及毛囊炎等

    用生大黄3~8钱,煎取150~500毫升(每剂最多使用2天),供漱口、湿热敷及洗涤用,每天4~6次。治疗前先清洗局部,除净分泌物。本法对于一般金葡萄球菌感染的口腔炎、口唇溃疡、皮肤毛囊炎及头部疖肿等炎性疾患均有效,局部培养金葡萄球菌的转阴日数亦比较迅速。

    ③治疗烫伤

    先取陈石灰10斤除净杂质,过筛,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再投人大 *** 5斤,共同拌炒,俟石灰炒至带桃红色、大黄炒至灰黑色时,即出锅筛去石灰;将大黄摊开冷却后研成细粉备用。用时先以生理盐水清洗创面,而后撒布大黄粉。如有水泡应刺破;拨开表皮,排净泡液后再撒药粉。如仅见局部红肿,则可用麻油或桐油将大黄粉调成糊状涂患处。换药时如发现伤处溃烂,应拭去脓液、脓痴后再撒药粉。在夏季可行暴露疗法。共治疗415例,均获显著效果,且疗程短,无副作用,愈后无疤痕。

    ④治疗臁疮(下肢溃疡)

    用生大黄5~7钱,研成极细粉末;另取甘草捶碎,去净纤维,取细粉约为大黄的1/5量,共研极细。先用温开水洗净疮面,揩干后均匀撤布药粉,再用"千层"(又名千张或百页,为纯黄豆制成品,以薄而韧者为良)覆盖包好。如有渗液外流,可听其自然,第2天再洗。每日换药1次。轻者换药3~6次,重者8~9次,即可新生肉芽。此时不可再洗,药粉可少用或不用,但"千层"必需每日一换。当结痂牢固时会发生痒感,不可揭去痂盖,隔5~7日或7日以上,痴盖自然脱落。治疗12例均愈,其中1例病程达13年,经用药粉6日,贴"千层"20余日,便结痴而愈。

    ⑤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

    用大黄粉蜜合剂(生大黄粉5钱,炒至微黄的米粉3钱,蜂蜜2两,加适量温开水调匀),每小时服1次,每次约1汤匙,全剂分12次服完;至排出蛔虫为止。经治6例均排出蛔虫,症状解除而愈。排虫最多者达60余条。排虫后均无持续腹泻现象。

    ⑥治疗肠胀气

    用大黄1两研成细末,加适量醋调成糊状,敷于两侧涌泉穴上,每次二小时,必要时可敷2~3次。临床观察6例,一般敷药后一小时即出现肠腔蠕动感和 *** 排气现象,自觉腹胀减轻,有肠鸣音。

    提醒您:大黄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生力军。 清 赵翼 《邵松阿落齿更生走笔奉贺》诗:“有如老将力将竭,添以生军更汤决。”生大黄又称生军,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经,可泻热破结行瘀,对实热便秘颇具奇功。还有利胆、止血以及抗肿瘤、利尿、保肝和降低血压和血清胆固醇等作用。生军粉只是粉末状而已

    中药大黄,又名将军、川军、生军、锦纹。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牌、胃、大肠、肝、心包经。

    作用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

    1、抗菌及抗病毒实验证明,大黄煎剂对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鼠疫杆菌、白喉杆菌、人结核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金葡菌的作用较强。大黄煎剂及水、醇、醚的浸出液在试管内对一些常见的致病性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大黄煎剂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雌激素样作用所含食用大黄素具有雄激素样作用,临床试用也有卵泡激样的功效。

    3、利胆

    ①胆囊炎和胆道感染。②胆道蛔虫

    4、急性胰腺炎。大黄,水煎,1~2小时口服1次,直到腹痛减轻,尿淀粉酶、白细胞总数恢复正常后减量。呕吐或腹痛严重者用大黄水煎剂灌肠。

    5、急、慢性肾功能囊竭及尿毒症大黄有明显的降低血中尿素氮的作用.用大黄或以大黄为主的复方,对多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均有良好效果。如不能口服,则可灌肠。

    6、感染性疾病。大黄,芒硝,玄参,甘草,水煎服.每次100毫升,4小时后体温不降者,再服1剂,最初24小时内可服3剂.

    7、消化系统疾病。大黄或以大黄为主组成的复方,可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溃疡病、胃炎、肠梗阻、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等。

    8、妇科疾病。大黄及其制剂或与他药配伍,可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卵巢功能失调、淤阻型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等疾病。

    9、导泻及止泻

    ①导泻:口服大黄后,6~8小时后发生泻下作用,

    ②止泻:当服用小剂量时,常出现便秘,这是由于收敛成分的作用掩盖了导泻成分的作用所致,

    10、解痉

    11、降血压及降血脂

    12、皮肤疾病对于烧伤、带状疱疹、湿疹、皮炎、创伤性感染、化脓性感染、银屑病、暑疖、酒渣鼻、痱疮等均可用大黄,黄连,冰片,五倍子,芒硝,共研细末,加凡士林调匀涂敷患处。亦可视病情加减药味,但大黄是必用之品。

    13、精神分裂症。生大黄,生石膏,生铁落,青礞石,芒硝,夜交藤,黄芩,黄柏。每剂煎3次,取汁,每2小时服药1次,分6次温服。先服2周,见泻不可加止泻药,可多饮水,4周为1个疗程,

    14、急重症肝炎。生川军(后下),丹参,玄明粉(冲),枳实、川厚朴,茵陈、金钱草,水煎服,每周服1~2剂。

    肝炎:大黄(酒浸几小时),青皮,二药烘干共磨粉,每日3次,每次3克,开水送服,10天为1个疗程,

    15、止血可用于治疗胆道出血、肺病咯血、外伤出血、鼻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

    16、尚有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使用注意

    1.妇女孕期、月经期、哺乳期应慎用或忌用。

    2.生大黄泻下作用强,欲攻下宜生用,人汤剂应后下、或开水泡服,煮沸时间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

    3.大剂量时,可引起大肠痉挛性收缩、肠绞痛,加服巅茄可减轻肠绞痛,而不影响泻下。

    温馨提示:本人发表的文章中所涉及到各类中药方、验方、诊疗方法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治疗处方,请一般读者勿盲目试药,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中国地大物博,钓鱼秘方更是数不胜数。这是40余种钓鱼常用中药,欲求更多还需钓友不断探索。

    钓鱼常用中药

    1、丁香(公、母):【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脾、肾经。【功效】温中降逆,温肾助阳。【处方用名】丁香、公丁香(药用花蕾,功效较佳,晒干用。)母丁香(药用果实,功效较弱,晒干用。)

    2、甘松:【性味与归经】辛、甘,温。归脾、胃经。【功效】行气止痛【临床应用】用于胸腹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甘松温而不热,甘而不滞,其气芳香,能开脾郁;其性温通,能行气止痛。在临床上常用于气郁胸闷、胃脘疼痛等症,可与木香、香橼皮等配伍同用。【处方用名】甘松、香甘松(洗净,晒干)【方剂举例】大七香丸(《和局方剂》):香附、麦芽、砂仁、藿香、甘草、肉桂、陈皮、丁香、甘松、乌药治脾胃虚寒,心腹满痛。【文献摘录】《本草纲目》:「甘松芳香,能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本草汇言》:「醒脾畅胃之药也。《开宝方》主心腹卒痛,散满下气,皆取温香行散之意。其气芳香,如脾胃药中,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

    3、肉桂:别名:玉桂、牡桂、菌桂、筒桂。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中含桂皮醛(cinnamaldehyde)、醋酸桂皮酯(cinnamyl acetate)、丁香酚、桂皮酸、笨丽酸乙酸、桂二萜醇(cinnzeylanol)、乙酰桂二萜醇(cinnzeylanine)。性味:性大热,味辛、甘。功能主治: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用于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

    4、山奈: 性味:辛温。 功能:暖中辟恶。 主治:治心腹冷痛,寒湿霍乱,风虫牙痛。 性状:生广中,根叶皆如生姜,入合诸香用。

    5、细辛: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心、肺、肝、肾经。【功效】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临床应用】1. 细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与羌活、荆芥、川芎等同用;2. 用于头痛、齿痛、风湿痹痛。细辛止痛力强,对于头痛、齿痛都有较显著的疗效,头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齿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处方用名】北细辛、细辛(喜净,晒干,切碎用)炙细辛(用蜂蜜拌炙,减少温散之性)

    6、辛夷:【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经。【功效】散风,通窍。【临床应用】用于鼻渊鼻塞,流涕腥臭等症。本品入肺经,上通于鼻,以散风寒,故临床上用于治疗鼻多浊涕、不闻香臭的鼻渊症,常与白芷、细辛、防风、苍耳子等配伍应用。【处方用名】辛夷、辛夷花、木笔花、春花(晒干用)

    7、独活: 【性味与归经】辛、温,微苦。归肝、肾、膀胱经。【功效】祛除风湿,散寒解表。【临床应用】1. 用于风湿痹痛。独活辛散苦燥,微温能通,功能祛风胜湿,通痹止痛,凡风寒湿痹,关节疼痛,无论新久,均可应用,尤以下部之痹痛、腰膝酸痛、两足痿痹、屈伸不利等症为适宜,常与桑寄生、秦艽、牛膝等同用2. 用于风寒表症,兼有湿邪者。独活能发散风寒湿邪而解表,但辛散之力较缓,用于风寒表证,兼有湿邪者,常与羌活同用。【处方用名】独活、川独活(洗净,晒干,切碎用)

    8、白芷:别名:香白芷、川白芷。化学成分:含异欧前胡素(isoimperatorin)、欧前胡素(imperatorin)、佛手柑内酯(bergapten)、珊瑚菜素(phellopterin)、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等。性味:性温,味辛。功能主治:祛风湿,活血排脓,生肌止痛。用于头痛、牙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瘙痒。

    9、乳香: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心、肝、脾经。【功效】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处方用名】生乳香 滴乳香(原药敲碎用)乳香 制乳香 炒乳香(炒去油用)

    10、牙皂: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皂荚树的果实。【性味与归经】辛,温。有小毒。入肺、大肠经。【功效】祛痰、开窍。【处方用名】皂荚、皂角(洗净,晒干,去皮弦用)【附药】牙皂:又叫猪牙皂。为豆科植物猪牙皂的果实。性味、功效、用量与皂荚相同。古代文献中往往将牙皂与皂荚列为一项,对其品质优劣各家说法不一,目前习惯认为猪牙皂质量较好,故常采用。

    11、大茴香(八角):别名:大茴香、八角、八月珠。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中含茴香醚(anethole)、黄樟醚(Saf role),茴香醛(anisaldehyde)、茴香酮(anisylacetone) 水芹烯等。性味:性温,味辛。功能主治:温阳散寒,理气止痛。用于胃寒呕吐、腰痛。

    12、小茴香: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肝、肾、脾、胃经。【功效】理气止痛,调中和胃。小茴香有调中醒脾之功,能开胃进食,故可用于胃寒呕吐、食欲减退之症。【处方用名】小茴香(晒干用。)

    13、川芎: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功效】活血祛瘀,祛风止痛。川芎辛散温通,功能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用于各种瘀血阻滞之病症.【处方用名】川芎、抚芎(洗净,晒干,切碎用)灸川芎(清炒至微焦)【按语】1. 川芎原名芎藭。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祛风止痛,效用甚佳,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

    14、灵草: 【药 名】 还魂草 【来 源】 为景天科植物轮叶景天的全草。 【功 效】 解毒,消肿,止血。 【主 治】 治创伤,无名肿毒,蛇咬及蝎螫。 【性味归经】 苦、涩,平。 入心、肝经。

    15、排草:气清香,味淡。以残茎短、须根多而长、灰黑色、香气浓者为佳。不带残茎者,商品称排草茸,质量最好。 性味和功用:辛,温。清热解毒,燥湿。用于风湿,水肿,浮肿。

    16、滑石粉:[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功 效]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用于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烦渴,湿热水泻;外治湿疹,湿疮,痱子。

    17、香薷: 【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入肺、胃经。【功效】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临床应用】香薷有祛除暑湿的作用,故适用于暑季恣食生冷、湿阻脾胃所引起的呕吐、泄泻,可配合扁豆、黄连、厚朴等同用。【处方用名】香薷、陈香薷、香茹(洗净,晒干,切碎用)【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按语】香薷既能发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湿,故在暑天因乘凉饮所引起的怕冷发热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是一味常用的药品。

    18、山楂: 【性味与归经】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功效】消食化积,活血化瘀。【临床应用】1. 用于食积停滞,山楂味酸而甘,消食力佳,为消化食积停滞常用要药,尤能消化油腻肉积,在临床应用方面,常与麦牙、六曲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焦山楂 山楂炭 焦楂肉(炒至外黑内呈深褐色应用)生山楂 生楂肉(洗净,晒干用)蜜炙山楂炭(取山楂炭用炼蜜拌炒)

    19、陈皮: 性味:辛苦温。 功能:(1)辛能散,苦能燥能泻,温能补能和。 (2)同补药则补,泻药则泻,升药则升,降药则降。 ?(3)为脾肺气分之药,调中快膈,导滞消痰,利水破症。 (4)宣通五脏,统治百病,皆取其理气燥湿之功。 性状:广中陈久者良,故名陈皮。

    20、阿魏: 【功 效】 消积,杀虫。 【主 治】 治症瘕痞块,虫积,肉积,心腹冷痛,疟疾,痢疾。 【性味归经】 苦辛,温。①《唐本草》:“味辛,平,无毒。”②《海药本草》:“味辛,温。”【药物配伍】 配人参,温中健脾;配朱砂,辟秽解毒;配沉香,疏肝解郁;配山楂,消食化滞、活血化瘀。

    21、巴豆:别名:巴仁、江子、巴果、红子仁。化学成分:含巴豆油,其中有油酸、亚油酸、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顺芷酸(tiglic acid)等的甘油酯;尚含巴豆甙(crotonoside)。性味:性热,味辛;有大毒。功能主治:外用蚀疮。用于恶疮疥癣、疣痣。

    22、冰片: 【性味与归经】辛、苦,微寒。入心、脾、肺经。【功效】回苏开窍,清热止痛。【临床应用】1. 用于神昏痉厥,冰片开窍回苏的功效类似麝香,但作用稍逊,用治窍闭神昏,两药往往配伍应用。【处方用名】冰片、梅花冰片、梅片脑香、片脑(以原植物龙脑香树命名。)【按语】1. 冰片辛香走窜,能通诸窍,内服能开窍回苏,类似麝香,故两药时常同用,如成方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

    23、麝香: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心,脾经。【功效】开窍回苏,活血散结,催产下胎。【临床应用】1. 用于邪蒙心窍、神志昏迷。麝香有开窍通闭、辟秽化浊之功,开窍力强,适用于邪蒙心窍、神识昏迷等症。如热病神昏痉厥、中风痰厥、气厥、中恶等卒然昏迷等症,常与冰片、牛黄等品配伍,可加强辛散走窜、开窍回苏的作用。【处方用名】麝香、元寸香、当门子【按语】1. 麝香气味芳香,善于走窜,具有很好的开窍通痹的性能,是一味治疗神志昏迷的要药,许多具有开窍作用的成方都具有本品。

    24、穿山甲: 【性味与归经】咸,微寒。归肝、胃经。【功效】祛瘀通经,通下乳汁,消肿排脓。【处方用名】穿山甲、炙山甲、炙甲片(用铁砂拌至胖大呈)【按语】1. 穿山甲咸而微寒,性善走窜,活血通经,无论经闭、痹痛皆有效。消肿排脓,疮疡初起或脓成不溃均可用。且通下乳汁,亦为要药。

    25、郁金:别名:玉金,姜黄、毛姜黄。化学成分:含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姜黄烯(1-curcumene)、倍半萜烯醇、樟脑、莰烯,尚含姜黄素、脱甲氧基姜黄素、姜黄酮等。功能主治:行气解郁,凉血破瘀。用于胸腹胁肋诸痛、月经不调、癫痫发狂、热病神昏、吐血、尿血、黄疸。

    26、大黄: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功效】攻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处方用名】生军、生川军、生锦纹、生大黄(生用,泻下力猛)酒川军、酒洗大黄(用生大黄喷黄酒,烘干后应用,可增强活血行瘀之功)制军、制川军、制大黄(用黄酒拌匀后蒸熟成黑色,泻下力较缓,能清热化湿)【按语】1. 大黄又称“川军”,性寒苦泄,是一味泻火、破积、行瘀的要药,使用少量,又有健胃作用,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可随配伍的不同而发挥它的特长

    27、密陀僧:性味:辛咸小毒。 功能:(1)感银铅之气而结,坠痰,镇惊,止血散肿。(2)消积杀虫,疗肿毒,愈冻疮,解狐臭,染髭发。

    28、广藿香: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干燥全草,又名藿香。有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的功效。

    29、千里香:地椒,别名百里香、千里香。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 Ronn.的地上部分。植物形态 矮小半灌木状草本,有强烈香气。化学成分茎、叶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芳樟醇、龙脑、香芹酚(carvacrol)、对伞花烃、麝香草酚;叶尚含齐墩果酸、熊果酸、咖啡酸。性味 性温,味辛;有小毒。功能主治 祛风解表,行气止痛。用于感冒、头痛、牙痛、腹胀冷痛。

    30、地龙:【来 源】 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或正蚓科动物背暗异唇蚓等的全体。 【功 效】 清热,平肝,止喘,通络。【性味归经】 咸,寒。

    31、薄荷:【性味与归经】辛,凉。入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处方用名】薄荷、薄荷叶、苏薄荷(洗净,晒干,切碎用。)

    32、桂皮:【功 效】:暖脾胃,散风寒,通血脉。【主 治】:治腹冷胸满,呕吐噎膈,风湿痹痛,跌损瘀滞,血痢肠风。【性味归经】:辛,温。①《开宝本草》: "味辛,温,无毒。"②《四川中药志》: "性大热,味辛甘,有小毒。"《四川中药志》: "入心、肝、脾、肾四经。"【别 名】:原植物①天竺桂(《海药本草》)又名:山桂、月桂(《纲目》)、土肉桂、土桂皮、野桂。②川桂又名:柴桂,臭马桂。

    33、胡椒:性味与归经】辛、热。入胃、大肠经。【功效】温中散寒。【处方用名】胡椒、白胡椒(为成熟已去壳的果实,作用较佳。研粉用。)黑胡椒(未成熟的果实,作用较弱。去壳,研粉用。)

    34、红枣:名称:红枣、大枣。性质:性质平和,味甘甜。营养价值:内含蛋白质、糖分、有机酸、黏液质、维他命A、B2、C、钙质、磷质、铁质等。功效:养血补脾、补中益气。

    35、黄连:【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肝、胆、胃、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处方用名】川连、川雅莲、细川连、小川连(生用,清热泻火)炒川连(炒用,减低寒性)姜川连(姜汁拌炒,用于止呕) ?????酒炒川连(酒拌炒,上行,清上焦火)【按语】1. 黄连性寒,味甚苦,功能泻心火、解热毒,为治痢止呕的要药。

    36、陈皮:别名:红橘、大红袍、川橘。化学成分:含橙皮甙(hesperidin)、川陈皮素(nobiletin)、柠檬烯、a-蒎烯、B-蒎烯、B-水芹烯(B-phellandrene)等。性味:性温,味苦、辛。功能主治: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多痰。

    37、枳壳:性味:苦酸微寒。功能:(1)其功皆能破气,气行则痰行喘止,痞胀消,痛刺息,后重除。(2)所主略同,但枳实利胸膈,枳壳宽肠胃,枳实力猛,枳壳力缓,为少异。

    38、芦根:化学成分:含蛋白质、维生素B1、B2、C、天门冬酰胺(asparagine)、多糖类、糠醛及水溶性糖类等。性味:性寒,味甘。功能主治: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39、鱼腥草:别名:臭菜、侧耳根、臭根草、臭灵丹。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甲基壬酮(methylnonylketone)、鱼腥草素(decanoylacetal behyde)、桂叶烯、辛酸、癸酸;另含槲皮甙、异槲皮甙、金丝桃甙、芸香甙。性味 性微寒,味苦。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清痈排脓,利尿通淋。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40、甘草:别名:甜草根、密草。化学成分:甘草根及根茎含甘草甜素,为甘草酸(glycyrrhizicacid)的钾、钙盐。尚含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异甘草甙(isoliquiritin)、异甘草甙元(isoliquiritigen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新异甘草甙(neoisoiiquiritin)等。性味:性平,味甘。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缓解药物毒性。

    41、筚拨:系胡椒植物筚拨的果穗。温胃暖肾。用于治疗胃寒、肾寒、心脏性水肿。原产热带,广东、广西、云南有栽培。味道辛辣,有特异香气。

    42、沉香:【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脾、胃、肾经。【功效】降气止呕,温肾纳气,行气止痛。【处方用名】沉香、海南沉(劈开,打成丝条用)沉香粉(研成细粉)【按语】沉香,能沉于水,而气味芳香,故以为名。味苦质重,药性沉降,功能降逆以止呃,纳肾而平喘;辛香而温,又善行通,故尚能温中以散寒,行气以止痛。

    43、香叶:【功 效】行气祛湿。【主 治】治风湿,疝气。【性味归经】《广西中药志》: "味辛,气香,性温散。"入肺、肝经。【别 名】香艾(《广西中药志》)

    44、皂角:性味:辛咸性燥,气浮而散。归经:入肺大肠经,金胜木,燥胜风,故兼入肝。功能:(1)搜风泄热,吹之导之,则通上下关节,而涌吐痰涎。(2)「除湿去垢」:最去油腻刮人肠胃。

    本人常用的是阿魏泡酒加大茴香粉。肥水钓鲫、鲤效果显著。任何面食均可添加(不可与其它中药饵混用)。

    缺点是手上的味道三、四天都洗不掉。

    生军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药生军的功效、生军的功效与作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延伸阅读:中药材的保质期一般多久?

    一般情况下,不同的中药材有不一样的保质期。普通的中药材保质期一般是半年到一年这样,最多也只能放置两年,大多数超过两年就会失去药效。

    如果是木本植物的中药材,长放在空旷通风处,基本可以保存两年之久,最多不超过四年。矿物药材的话保质期就会长一些,基本只要不放在阴暗容易受潮的地方,大多数可以保存三年到五年,最长可以保存十年之久。

    虽然这些中药材的保质期都不是很短,但是也要尽快地使用完,堆积的时间越长,药效可能就会减弱,容易影响治疗效果,具体事项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

    • 分享:

      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