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育网(nwobb.com)搜集、整理了:本文《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寄生中药的功效与作用》,包含各种中药材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常识,更多内容功效与作用请查看微信公众号:有育(gh_b1003d72df97)。
寄生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寄生中药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寄生中药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寄生中药图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中药寄生的作用有哪些?本文介绍寄生的功效与作用。寄生来源于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及桑寄生两种植物。它们常寄生于梨、榆、桦、枫杨、枫香等树上。槲寄生在中国, 也许是一种毫不起眼的药用植物。可是在欧洲, 从古至今, 它都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从英国到亚洲北部的整个欧亚大陆都分布着槲寄生。在欧洲传统文学中, 圣诞节装饰用的槲寄生, 在基督诞生前数世纪为人所熟知。圣诞节时, 人人可以站在槲寄生植株下。古代欧洲人认为槲寄生不植根于土壤而寄生于树身, 其必定具有非凡的魔力, 因而把它当作一种崇拜的对象。
古克尔特人把橡树奉为神树, 而把橡树上长出的槲寄生视作天上所赐的圣物, 一旦发现, 就要举行隆重的摘撷仪式: 派一位身穿白袍的祭司爬到树上, 用金制的镰刀割下槲寄生, 迎候在树下的人用白布接着, 不使落地, 然后用一头白色公牛作为牺牲献祭。他们深信, 用槲寄生制成的药水给不孕的妇女或牲畜口服下, 一剂就会生育, 而且还能解百毒。他们还相信, 在新月的第一天采集它( 不用金属) , 不使其落地的槲寄生是治疗癫痫的特效药, 它和醋、鸡蛋一样是最好的清火药, 还可以治疗溃疡病。古代高卢人和意大利人及近代日本阿依奴人都把槲寄生看作是一种包治百病的万灵药, 他们把它混合在饭盆里, 有时煎汤当饮料喝。他们还深信, 槲寄生能使果实丰收。所以常把它的叶子切成碎片, 对它祈祷后, 同小米或其它谷物一起播种。古意大利人甚至还相信槲寄生能够灭火, 瑞典的农民常把整捆整捆的槲寄生悬挂在室内天花板上, 以防灾害, 尤其是火灾。古代的信念一直传至近代, 现在瑞典的癫痫病患者对此深信不疑, 即: 只要随身带一把用橡树槲寄生做的小刀, 就不会发病。
寄生作为中药使用,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原名桑上寄生, 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 今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谓:“主腰痛, 小儿强背, 痈肿, 安胎, 充肌肤, 坚发、齿, 长眉须。” 《本草再新》则曰:“补气温中, 治阴虚, 壮阳道, 利骨节, 通经水, 补血和血, 安胎定痛。”中医认为: 寄生性味苦甘, 平, 具有补肝肾, 强筋骨, 除风湿, 通经络, 益血, 安胎。主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偏枯、脚气、风寒湿痹、胎漏血崩、产后乳汁不下等症。化学成分分析表明, 其含有黄酮类、齐墩果酸、香树脂醇等有效成分。药理实验证实: 具有降压、强心及利尿作用, 对胆固醇性动脉硬化的离体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根据长期的中医临床经验, 总结出寄生具有既能祛风湿, 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特点, 对于痹症、血不养筋、肝肾不足所引起的筋骨痿弱、腰膝酸痛等症, 多与独活、杜仲、牛膝、当归等同用, 如独活寄生汤; 其又具有安胎作用, 用于胎漏、胎动不安, 多与续断、阿胶、艾叶同用。
寄生中所含化学成分按品种分为: 槲寄生的茎、叶含齐墩果酸,β- 香树脂醇, 肌醇, 黄酮类化合物等; 桑寄生带叶茎枝含槲皮素及扁蓄甙。药理作用槲寄生具有降压作用; 桑寄生具有利尿、降压和抗病毒作用。天津同仁堂制药厂生产的风湿寒痛片。其功能以祛风散寒, 活络祛湿, 扶正固本为主。临床主治各种类型的风湿性关节痛, 腰背酸痛, 四肢麻木等症。 (责任编辑:健康卡)中药食材 相关知识 吃罗汉果要注意什么?罗汉果的副作用鹿茸的功效与作用金樱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桂花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桂花和什么搭配好核桃的副作用有哪些?哪些人不能吃核桃秋葵子的功效与作用栗子的营养价值和栗子的做法:栗子粥白术的作用与功效及食用方法
1、槲寄生别名又叫桑寄生,是桑寄生科的常绿小灌木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2、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3、应用:1)风湿痹症; 2)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根据研究报道,它有降血压、降血脂及扩张冠状动脉、抗心肌缺血等作用,临床配伍黄芪、女贞子、丹参等,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及中风后遗症;或配伍葛根、山楂、泽泻等,治疗高脂血症。
4、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不同病情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一般采用煎剂,用量因不同病症有所不同。
中药桑寄生的功效是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临床上应用桑寄生,更多的是治疗腰膝关节的疼痛,特别是肌肉出现萎缩、老年人出现的肩周炎、腰间盘突出,这些都是桑寄生的治疗范围。桑寄生治疗头晕、目眩等中枢神经出现的问题,效果也很明显,特别是对于脑供血不足,效果比较理想。对于女性疾病,可以用桑寄生治疗崩漏、不停的出血。桑寄生在临床中可以和其他药物相配合,这样治疗肝风内动所引起的头晕、四肢麻木、周身酸痛,效果更加明显。桑寄生也可以治疗儿童出现的后背疼痛,可以通过口服进行治疗。
枫香寄生
(《生草药性备要》)
【异名】虾蚶草(《本草求原》),百子痰梗(《岭南采药录》),螃蟹夹、栗寄生、寄生包(《四川中药志》),路路通寄生、风饭寄生(《常用中草药彩色谱》),柿寄生(《云南中草药》),扁枝寄生(《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扁枝槲寄生的枝叶。
【植物形态】扁枝槲寄生
常绿寄生小灌木,高20~40厘米。茎基部圆柱形,具二棱;小枝扁平,绿色,每一节间呈矩圆状倒披针形或近条形,上宽下狭,脉两面具多条。叶退化成鳞片状。花单性,雌雄同株,生于关节上端凹陷处,每簇3朵,中央的为雌花,侧生的为雄花,花基部有2片合生成盘状的小苞片;雄花小,花被4裂;雄蕊4,无花丝,花药多室,贴生于花被上;雌花长约1.5毫米;花被4裂,裂片三角形;子房下位,花柱短,圆锥形。浆果近卵形,径约4毫米,熟时,基部具宿存小苞片。花期初夏。
寄生于果树、枫香和栎树上。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东、湖南、湖北、福建、台湾等地。
【采集】夏、秋采收。
【化学成分】含齐墩果酸、齐墩果酸酯、古柯二醇等三萜成分及肌醇。
【性味】辛苦,温。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平。"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苦涩,无毒。"
【功用主治】祛风,活血,除湿,止咳,祛痰。治腰肢酸痛,风湿骨痛,劳伤咳嗽,赤白痢疾,崩漏带下,产后血气痛,疮疥。
①《生草药性备要》:"祛风去湿,洗疮疥、癞风毒烂,酒风。"
②《本草求原》:"祛风散湿。治肿痛,洗烂脚疥癞。浸酒良。"
③《岭南采药录》:"脚弱,以之浸酒服;红白痢疾,水煎服。"
④《陆川本草》:"镇咳,祛风湿。治咳嗽多痰,风湿骨痛。"
⑤《四川中药志》:"治虚损劳伤咳嗽,红崩白带,产后血气痛及小儿惊风。"
⑥《广西药植名录》:"止咳化痰,催乳,散血。治关节痛,腹痛,风湿,跌打。"
⑦《常用中草药彩色谱》:"治腰肌劳损,瘫痪,衄血,小儿惊风。"
⑧《西藏常用中草药》:"治腰腿酸痛,高血压,胎动,乳少。"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炖肉服,1~2两;或浸酒服。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涂。
【选方】①治产后血气痛:螃蟹夹,醪糟炖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妇人白带:螃蟹夹、百节藕、天冬、兰草根、白芨煎水,炖猪心肺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小儿牙疳:扁枝槲寄生全株研末吹入患处。(《云南中草药》)
④治牛皮癣:扁枝槲寄生研末,用鸡蛋油调匀搽患处。(《云南中草药》)
提醒您:枫香寄生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独活寄生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组成】独活9克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芎藭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克
【用法】上十五味,哎咀。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
【主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外侵,腰膝冷痛,酸重无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现用于慢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肝肾不足,气血两亏者。
【方论】方中独活、秦艽、防风、细辛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杜仲、牛膝、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桂心温通血脉。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之功。
提醒您:独活寄生汤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性味归经】苦、甘,平。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
【应用】
1. 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与独活、牛膝等配伍应用。
2. 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脚膝痿弱无力等。与杜仲、续断等配伍应用。
3. 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等。与续断、菟丝子、阿胶等配伍。
此外,本品又有降压作用。
关于寄生中药的功效与作用和寄生中药图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延伸阅读:中药鉴定的方法有哪些
中药鉴定的方法常见的有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
1、来源鉴定是应用动物、植物、矿物的分类学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研究,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以保证应用品种的准确,包括观察植物形态,核对文献,核对中药标本等方式。
2、性状鉴定是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包括观察中药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气、味等。
3、显微鉴定是利用显微技术对中药进行显微分析,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的一种鉴定方式,包括组织鉴定和粉末鉴定两种方式。
4、理化鉴定是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或仪器分析方法,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程度的一种鉴定方法。包括一般常数的测定、一般理化鉴别、色谱法、光谱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