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育网(nwobb.com)搜集、整理了:本文《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艾灸膏肓的功效作用》,包含各种中药材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常识,更多内容功效与作用请查看微信公众号:有育(gh_b1003d72df97)。
艾灸膏肓的功效作用 艾灸膏肓的亲身经历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艾灸膏肓的功效作用,以及艾灸膏肓的亲身经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 膏肓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简易取穴:侧卧位,先在背部找到第7颈椎,再向下数4个突起脊椎骨,为第3胸备早椎,在其棘突下旁开3横指颤带处即是该穴。
2 膏肓穴穴位解剖
在肩胛骨内端,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4肋间动,静脉后支,颈横纹动脉降支;布有第3,4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深层为肩胛背神经,最深层为第4肋间神经干。
3 膏肓的功效作用
功效:滋阴清肺,益气养血,补益虚损。
作用机制:膏肓穴属膀胱经,位于背部,内应心肺,与心肺之气相通,间接联系脾肾。刺激该穴位有益气养血之功,可调和全身气血,促进心肺,脾肾等功能的恢复;可以滋肺阴,清肺热,补肺气,治肺痨;可补脾气,养心血,益肾精,用于治疗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并循经治疗肩胛背痛。
主治:1.肺痨,咳嗽,气喘,咳血,胸仿洞雀痛,盗汗,骨蒸潮热。2.健忘,失眠,心悸。3.遗精,阳痿。4.腹胀,纳差,完谷不化。5.肩胛背痛。
4 膏肓常用配伍疗法
虚热痨病可配百劳,大椎,肺俞,太溪;遗精阳痿可配志室,肾俞,会阳;健忘,心悸,失眠可配心俞,神门,三阴交;脾俞不运可配脾俞,足三里。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 病入膏肓 ”这个成语,它源于《左传》中的一段典故。晋景公患了病,太医经过诊断,对景公说:“病入膏肓,药物已无济于事,无法治了。”后来景公不治而亡。于是后人常用“病入膏肓”来指病重难治。
药王孙思邈后来评论时说:“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难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药王孙思邈所指的“此穴”就是膏肓穴。意思是:这些人医术低,只要找到膏盲穴,并灸它,任何病都会好!
膏肓穴解析
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膏肓俞为经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医学入门》作膏肓,属足太阳膀胱经。
在此指心下膈上的膏脂肓膜,因近于心包故被看作心包的组成部分。穴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心脏与膈膜之间的膏脂(此膏肓由五谷精微所化),膏脂为提供心火燃烧之柴薪,在火热作用下所处为液态,心室燃烧后气化蒸发的部分在胸腔内压的作用下随湿热之气外渗体表膀胱经。此穴与厥阴俞并列,故名膏肓俞。
取穴方法
膏肓俞取穴时,一般采取坐位,双手交叉紧屈膝抵胸,抱双肩,双手扶于膝上,低头,面额抵于手背,使两肩胛骨充分张开,从大椎穴向下找到第四胸椎棘突下,再旁开三寸处,肩胛骨内侧缘骨缝处按压,觉胸肋间困痛,传至手臂,即是膏肓俞;或者采用俯卧姿势,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或左右四指宽)处,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就是膏肓俞。这两种取穴方法皆是家人或他人帮忙才方便准确。
穴位解剖
膏肓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菱形肌、第四肋间隙。有肋间动脉后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分布着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皮肤由第三、四、五胸神经后支内侧支分布。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
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并有肋间动脉后支及颈横动脉降支通过。
膏肓俞的作用
膏肓俞意义:肓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干燥的湿热之气与不溶于水的膏脂。
运行规律:热气循膀胱经上行,膏脂出体表后散热降下行。
膏肓俞功效:散热排脂。膏肓俞有补肺健脾、宁心培肾、治痨益损、补虚益损、调理肺气的作用。
主治病症
药王孙思邈艾灸养生高寿102岁。并在《千金方·杂病论》中孝旅运说,膏肓穴无所不治。
历代医家多认为,膏肓俞有补益虚损、养肺调心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肺气虚弱所致的咳嗽、气喘、骨蒸盗汗、肺痨等病症;心气不足、心火上扰所致的癫狂、健忘、遗精等病症;各种原因所致的羸瘦虚损。
我们都知道“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说的是足三里对人体的保健作用,却不知道,在《针灸问对》的原文上是这样记载的:“若要安,膏肓、三里常不干”!膏肓二字由于足三里穴的强大而被隐去,其实膏肓也是很重要的!
当久病不愈,身体呈现羸弱消瘦状态时,最适宜重灸膏肓穴,只要灸量足够,就可以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
药王孙思邈还在《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可见,膏肓穴可治百病,尤其是在虚劳证的治疗上,应用更是十分广泛。
比如,得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疾病,且因久病不愈变得体弱消瘦时,说明身体气血阴阳均已受损,最适宜取膏肓俞施灸治疗,起到扶阳固卫、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三伏灸尤其适合。
现代医学又多用膏肓俞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胸膜炎、神经衰弱及一切慢性虚衰性疾病等;久病体虚,常灸此镇神穴有强壮效巧梁应;膏肓俞主治肺痨,咳嗽,气喘,咳血,盗汗,遗精,健忘,四肢倦怠,痈疽发背等;呼吸系统方面疾病: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阳痿,遗精;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经衰弱,胸膜炎,乳腺炎,贫血。本穴为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
穴位配伍
膏肓俞配尺泽穴、肺俞穴治喘咳。
膏肓俞配足三里穴、膈俞穴,有健脾生血补虚的作用,主治骨蒸劳热,盗汗。
膏肓俞配天突穴、大椎穴,有理肺降气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支气管哮喘。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之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针法建议在专业中医师辩证后再操作施治。
日常保健养生法
由于膏肓俞穴位比较隐蔽,刮痧渗透不进去,手法也无法按到,最好的刺激方法除了艾灸,还有锻炼!古医书中也曾有“刺激膏肓俞,除一身疾病”的说法,在日常的保键锻练中可做下面四个开合膏肓俞的动作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1 、双肩旋转法
中指贴住大腿两侧的“风市穴”(风市穴位于人体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两手自然伸直时,两手贴着大腿外则,中指尖所到处,按压有酸胀感,即是风市穴),
以肩为轴,前后各旋转10次,可开合膏肓俞。这个动作可以把膏肓活动开,充分松开肩背部,长期锻练,能有效解决肩背痛的问题;反复的前后拉伸又能0腔得到扩张,可有效防治心、肺疾病。也可用旋转法开合膏肓,方法就是,把双手放在肩膀上,进行旋转,先向前旋转10次,再往后旋转10次。
2 、反拳捶脊法 反拳沿脊柱敲打,可把膏肓俞振开 ,缓解肩背疼痛,疏通血脉。具体的做法是:把手放在人体背部,反拳沿着脊柱敲打。这样做可以把膏肓振开,又叫振髓法。久坐办公室的人可依此法经常敲打自己的背部,缓解肩背痛,疏通血脉。
3 、像扇子一样开合
把后背像扇子那样打开和收紧,可让全身轻爽,肩背疼痛明显减轻。
这个动作很简单,坐在椅子上,手放在椅子的扶手上,把后背像扇子一样向前打开,停一会儿,再慢慢挺胸,收紧后背,往后挤压脊柱。如此反复几遍。
还可以这样做,两脚平行站立,腰直,胸平,两臂缓缓抬起到胸前与肩平,然后用力向后拉至极限,使肩胛骨尽量向脊柱靠拢,挤压两侧膏肓俞,略停1至2秒钟,再恢复原姿态。练习该动作一定要注意,后拉时深吸气,回收时呼气,动作在水平面缓慢进行,动作到位,使背后有酸胀、出汗的感觉。
4 、椅子反着坐
把椅子反过来坐,人趴在椅背上,充分展开两个肩胛,而两个肩胛骨向后挤压,就是在挤压膏肓俞。每日如此反复几遍,既可益寿延年,还对肩周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颈椎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膏肓穴艾灸,很有讲究
膏肓俞这个穴位比较隐蔽,针不方便扎进去,手也难以按到,想要刺激膏肓达到养生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艾灸和自我锻炼。艾灸膏肓俞,可以把最深层的风寒湿毒瘀血灸出来。艾灸膏肓俞的疗效很明显,也会让人很愿意去做:艾灸三两天肚子会咕咕响,说明气很足;体质偏寒的,可能有排寒反应,比如肚子或腿发凉。还有的可能会发汗或嗝气。如果灸一个星期,一点动静都没用,说明身体很干净。
膏肓灸法是中医艾灸学中最为独特的灸法,有专门的古书籍介绍,简单来说膏肓灸法的独特之处有三点:
1、膏肓灸法强调取膏肓俞体位姿势,不像其它穴位那样大概取穴灸,膏肓穴位艾灸一定要找准穴位,务必使两肩胛骨充分分离!
2、施灸的灸量宜多,即艾灸时间要长、艾灸的温度要适当甚至更高,这样才能充分刺激膏肓俞,只有灸透了它,才能起到通治百病的效果。
3、灸完膏肓穴后必须灸气海、足三里穴,以引火下行?,防火气上窜头部。
虽然膏肓灸法操作略为繁琐,且可能有烫伤、艾烟熏燎的不便,但对于其它疗法没办法调理的顽疾,仍不失为良法。一般的操作方法:首先膏肓俞重灸,30-50分钟/次,再取气海、足三里,各灸20分钟,也可以同时灸三穴。在此基础上艾灸时间可以循序渐进延长,但要控制好频率,每天一次,一个礼拜内休息1-3天。坚持就会有明显的调理效果。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膏肓俞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膏肓俞的定位 9 膏肓俞的取法 10 膏肓俞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膏肓俞的功效与作用 12 膏肓俞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膏肓俞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膏肓俞研究进展
16.1 对细胞的影响 16.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6.3 对支气管的影响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膏肓俞
1 拼音
gāo huāng shù
2 英文参考
Gāohuāngshū BL43 [中国针灸学词典]
gāohuā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4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43 [中医药学名悄梁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膏肓 汉语拼音 Gaohuang 罗马拼音 Kaohuang 美国英译名 Vital Organ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43 日本 43 法
国 莫兰特氏 V38 富耶氏 V39 德国 B38 英国 B38 美国 BI43
膏肓俞为经穴名[1](Gāohuāngshù?BL43)?。出《备急千金要方》。《医学入门》作膏肓。属足太阳膀胱经[1]。膏即膏脂,肓指肓膜,在此指心下膈上的膏脂肓膜,因近于心包故被看作心包的组成部分,此穴与厥阴俞并列,故名膏肓俞[1]。膏肓俞为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主治肺、心、胸背及衰弱性疾患:如羸瘦虚损,五劳七伤,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翻胃噎膈,久嗽痨瘵,咳血吐血,肩背痛风,痈疽发背,癫狂,不眠,健忘,梦遗失精,咳嗽,气喘,吐血,盗汗,肺结核,遗精,肩胛背痛,肺痨,咳血,失眠,多梦,项强,肩背痛,虚劳羸瘦,现代又多用扮嫌膏肓俞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支气管炎,哮喘,阳痿,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经衰弱,乳腺炎,贫血,神经衰弱及一切慢性虚衰性疾病,久病体虚,常灸此穴有强壮效应。
4 膏肓俞的别名
膏肓(《医学入门》)。
5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膏肓俞无所不治。
6 穴名解
膏即膏脂,肓指肓膜,在此指心下膈上的膏脂肓膜,因近于心包故被看作心包的组成部分,此穴与厥阴俞并列,故名膏肓俞[1]。
膏,心下之部,生于脾;肓,心下膈上部,生于肾。膏盲指心下膈上之脂膜,内与心膈间脂膜相应,邪正之气可由此出入转输。肉之肥者为膏,心下亦为膏,膜脂为肓,膈上亦为肓。病入膏盲,指其为邪气深藏之所。此穴无所不主,又指为助长正气之门。与肓俞、胞肓、肓门,以及膈俞、膈关诸穴,可以互参。膏盲喻指病位深隐,本穴有通宣理肺、益气补虚之功。穴在第4胸椎棘突下两旁,与厥阴俞平,穴近心膈,故名膏肓俞。[2]
7 所属部位
背部[3]
8 膏肓俞的定位
标准定位:膏肓俞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4]。
膏肓俞位于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坐或俯卧取穴[1]。
膏肓俞位于背部,第四厅运手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5]。
膏肓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膏肓俞的位置
膏肓俞在背部的位置
膏肓俞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膏肓俞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9 膏肓俞的取法
膏肓俞位于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坐或俯卧取穴[1]。
俯卧位,两手抱肘,平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处取穴。
俯卧位,第4胸椎棘突下与肩胛骨内侧缘之垂线交点处取穴[6]。
10 膏肓俞穴位解剖
膏肓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菱形肌、第四肋间隙。有肋间动脉后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分布著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皮肤由第三、四、五胸神经后支内侧支分布。(参看心俞等穴)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1]。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4、第5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的分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膈神经、肩胛背神经和第4、第5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并有肩胛背神经和动脉经过[7]。
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并有肋间动脉后支及颈横动脉降支通过[5]。
11 膏肓俞的功效与作用
膏肓俞有补肺健脾、宁心培肾、治痨益损的作用[1]。
膏肓俞具有补虚益损,调理肺气的功效。
膏肓俞位于魄户和神堂之间,魄户为肺俞之旁,下为膏肓,神堂为心俞之旁,故也可说膏肓位于心肺之间,膏生于脾,肓生于肾,故膏肓与肺、心、脾、肾关系密切。肾益先天,脾补后天,肺主气、心主血,心藏神,故可治疗肺脏病、虚劳羸瘦、神志病等。[6]
膏肓俞上有肺之魄户,下有心之神堂,本穴居二者之间,即医缓所谓肓之上,膏之下也,治症颇多,以虚损、梦遗、上气、咳逆、痰火、健忘为主[2]。
12 膏肓俞主治病证
膏肓俞为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主治肺、心、胸背及衰弱性疾患:如羸瘦虚损,五劳七伤,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翻胃噎膈,久嗽痨瘵,咳血吐血,肩背痛风,痈疽发背,癫狂,不眠,健忘,梦遗失精,咳嗽,气喘,吐血,盗汗,肺结核,遗精,肩胛背痛,肺痨,咳血,失眠,多梦,项强,肩背痛,虚劳羸瘦,现代又多用膏肓俞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支气管炎,哮喘,阳痿,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经衰弱,乳腺炎,贫血,神经衰弱及一切慢性虚衰性疾病,久病体虚,常灸此穴有强壮效应。
膏肓俞主治肺、心、胸背及衰弱性疾患:如羸瘦虚损、五劳七伤、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翻胃噎膈、久嗽痨瘵、咳血吐血、肩背痛风、痈疽发背、癫狂、不眠、健忘、梦遗失精等[1]。
膏肓穴主治咳嗽、气喘、吐血、盗汗、肺结核、健忘、遗精、肩胛背痛[7]。
膏肓穴主治肺痨,咳嗽,气喘,盗汗,咳血;失眠,健忘,多梦;项强,肩背痛;虚劳羸瘦[6]。
膏肓俞主治肺痨,咳嗽,气喘,咳血,盗汗,遗精,健忘,四肢倦怠,痈疽发背等[5]。
现代又多用膏肓俞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胸膜炎、神经衰弱及一切慢性虚衰性疾病等[1]。久病体虚,常灸此穴有强壮效应[1]。
1. 呼吸系统疾病: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阳痿,遗精;
3. 其它: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经衰弱,胸膜炎,乳腺炎,贫血。
4. 本穴为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斜刺0.3~0.5寸[5]。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7][6],局部有酸胀感[6],有时可扩散至肩胛骨[6]。
注意:膏肓俞体内对应肺脏,故不能深刺,以免引起气胸[6]。
13.2 灸法
可灸[1][7][6]。
艾炷灸7~15壮;或艾条灸20~30分钟[5]。
艾炷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14 膏肓俞的配伍
膏肓俞配足三里、膈俞,有健脾生血补虚的作用,主治骨蒸劳热,盗汗。
膏肓俞配天突、大椎,有理肺降气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支气管哮喘。
膏肓配肺俞、百劳、足三里、太渊,治肺痨[6]。
膏肓配心俞、内关、神门,治失眠健忘[6]。
膏肓配大椎、气海、关元、足三里,治体虚形瘦[6]。
15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膏肓俞,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或失志误。
《循经考穴编》:五劳七伤,诸虚百损,传尸劳瘵,骨蒸盗汗,吐血,咳血,举重失力,四肢倦怠,目眩头晕,脾胃虚弱,噎膈反胃,痈疽发背。
《针灸大成》:主羸瘦,虚损,传尸骨蒸,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发狂,健忘,痰病。
《铜人腧穴针灸经》:发狂健忘。
《针灸聚英》:传尸骨蒸。
16 膏肓俞研究进展 16.1 对细胞的影响
针刺膏肓、膈俞,可加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恢复正常[6]。
针刺实验性失血性贫血家兔的“膏盲”部位,可使血红蛋白增加,红细胞数上升,提前纠正贫血状态[1]。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膏肓穴可增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有报道针刺该穴治疗恶性贫血,5日后红细胞数由100×104/ml上升至337×104/ml[2]。动物实验提示,对实验性贫血动物针刺膏肓、膈俞,可加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恢复[2]。
16.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艾灸膏肓可提高人体细胞免疫功能[6]。
16.3 对支气管的影响
针刺膏肓可使支气管痉挛得到缓解[6]。
关于艾灸膏肓的功效作用和艾灸膏肓的亲身经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延伸阅读:如何正确鉴别中草药?
眼观
看表面。不同种类的药材由于用药部位的不同,其外形特征会有所差异。如:根类药材多为圆柱形或纺锥形,皮类药材则多为卷筒装。
看颜色。我们可以通过对药材外表颜色的观察,分辨出药材的品种、产地和质量的好坏。比如,黄连色要黄,丹参色要红,玄参色偏黑等。
看断面。很多药材的断面都具有明显的特征。比如黄芪的折断面纹理呈“菊花心”样,杜仲在折断时更有胶状的细丝相连等。
手摸。
手摸法。用手感受药材的软硬,例如:盐附子质软,而黑附子则质地坚硬。
手捏法。用手感受药材的干湿、黏附。例如:天仙子手捏有粘性。
手掂法。用手感受药材的轻重,疏松还是致密。如荆三棱坚实体重,而泡三棱则体轻。
鼻闻。
直接鼻嗅法。将草药靠近鼻子闻它的气味。例如:薄荷的香、阿魏的臭等。
蒸汽鼻嗅法。将草药放入热水中浸泡,犀角有清香而不腥,水牛角略有腥气。
揉搓鼻嗅法。因有些草药的气味微弱,我们可以将它揉搓后再闻味。例如:鱼腥草的腥味,细辛的清香味等。
口尝。
鉴别药材不仅可通过味道还包括“味感”,味分为辛、甘、酸、苦、咸五味,如山楂的酸、黄连的苦,甘草的甜等。
水试和火试
有些药材放在水中,或用火烧一下会产生特殊现象。如熊胆的粉末放在水中,会先在水面上旋转,然后成黄线下沉而不会扩散。麝香被烧灼时,会产生浓郁的香气,燃尽后留下白色的灰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