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育网_专业的育儿网站

首页 > 生活 > 营养  >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吴萸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吴萸功效与作用

06-25 中药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吴萸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吴萸功效与作用

有育网(nwobb.com)搜集、整理了:本文《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吴萸功效与作用》,包含各种中药材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常识,更多内容功效与作用请查看微信公众号:有育(gh_b1003d72df97)。

吴萸功效与作用 吴萸功效与作用点的功效与作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吴萸功效与作用,以及吴萸功效与作用点的功效与作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1、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 2、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
  • 3、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细数有6个
  • 4、吴茱萸的药用功效有哪些
  • 5、中草药: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是我国中药材中较为重要的药材之一,对很多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日常生活中服用,还能起到保健的作用。如今西医太发达了,一般人对中医已经不了解了,关于这种中药,那么,吴茱萸的作用和功效有没有详细的了解?

    一、吴茱萸的功效和作用

    1、改进气道

    吴茱萸的有效成分能改善呼吸问题。很多人在雾霾天气中会出现呼吸道不适,吴茱萸可促进气管纤毛的运动,使呼吸道能更顺畅地排出异物,使气管通畅,缓解呼吸道的不适。所以,在灰尘比较多和雾霾比较严重的季节,服用吴茱萸能有效调理呼吸系统。

    2、排毒防癌

    吴茱萸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它能将体内的毒素排出,帮助身体抵抗癌症的侵袭。吴茱萸能有效抑制鼻咽部癌症,在癌症治疗过程中,服用吴茱萸,可减轻癌细胞扩散,减轻其对身体的伤害。

    3、止血消肿

    由于吴茱萸具有止血消肿的功效,所以肿瘤、出血疾病都可以通过吴茱萸来治疗。很多人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如煎吴茱萸可有效缓解关节疼痛的症状。又可排脓去瘀,对很多炎症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二、吴茱萸副作用

    虽然吴茱萸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是它还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吴茱萸是小毒,而且它还含有多种生物碱,如大量使用,可引起中毒反应及神经系统问题。吃完吴茱萸后,皮肤会出现猩红热样药疹,同时在四肢皮肤上也会出现瘙痒、灼热等不适症状,皮肤上会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颜色鲜红。此外,吴茱萸还会引起腹痛、腹泻、视力下降、神经衰弱、头疼痛、眩晕等不良反应。

    吴茱萸别名:吴萸、茶辣、辣子,性味:辛苦、温、有毒,归入肝经、胃经,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溼疹、黄水疮等症状。

    辛散肝经

    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

    1、与生姜、人参等同用,可以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苔白脉迟等;

    2、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

    3、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可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

    4、与木瓜、苏叶、槟榔等配伍,治寒溼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

    散寒止痛

    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善能散寒止痛,还能疏肝解郁,降逆止呕,兼能制酸止痛。

    1、常与干姜、甘草同用,治霍乱心腹痛,呕吐不止;

    2、与半夏、生姜等同用,可治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呕吐;

    3、配伍黄连,可治肝郁化火,肝胃不和的胁痛口苦,呕吐吞酸。

    温脾益肾

    吴茱萸性味辛热,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如四神丸(《校注妇人大全良方》)。

    抗菌

    吴茱萸醇提物对蛔虫有明显的作用,而用它的煎剂经过试验对霍乱弧菌有非常强的抑制功效,用吴茱萸的水浸剂还可以对絮状表皮癣菌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11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作用。

    吴茱萸别名:吴萸、茶辣、辣子,性味:辛苦、温、有毒,归入肝经、胃经,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溼疹、黄水疮等症状。

    调节神经系统

    吴茱萸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还有增加颈动脉血流量,它的醇提物有镇痛的功效,有一种吴茱萸提出生物碱还有镇静睡眠的作用。

    吴茱萸的用药禁忌

    1、吴茱萸有许多药用作用,但是要注意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服用。其中以阴虚火旺的人为主不能使用,例如《纲目》所言的走气、动火、昏目、发疮,脾胃虚弱冒暑的人都是不可以服用的。

    2、《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3、《本草蒙筌》:"肠虚泄者尤忌。"

    4、《纲目》:"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1、祛寒止痛。吴茱萸味辛、性温,可以用于因经脉受寒而引起的头痛、腹痛和痛经等多种症状。吴茱萸搭配人参、生姜煮成吴茱萸汤,服用有助于缓解因风寒而引发的头晕、头痛和呕吐。

    2、补阳止泻。吴茱萸苦燥,能燥湿、补阳,可以用来治疗腹泻,吴茱萸配以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用用,可以达到温脾益肾、助阳止泻的功效。

    3、降压。科学实验证明,吴茱萸可以使外周血管扩张,减少外周血管的阻力,从而起到降血压的效果。

    4、健胃。吴茱萸中所含的吴茱萸苦素是苦味质,具有苦味健胃的功能。此外,吴茱萸所含的挥发油,又具有芳香健胃作用。

    5、镇痛。吴茱萸中的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碱和吴茱萸内酯都是镇痛成分,可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6、驱蛔虫。吴茱萸醇提物在体外可以消灭猪蛔虫,对蚯蚓和水蛭也有致命作用。

    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药材是非常多的,当然,很多的中药药材药用价值都是比较高的,比如吴茱萸这种药材的药用功效就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很多的朋友们不了解吴茱萸的药用功效,那么吴茱萸的药用功效有哪些?

    吴茱萸能降压

    吴茱萸这种药材的药用功效是非常不错的,适当的服用吴茱萸,对于帮助我们大家降低血压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将吴茱萸提取液用来注射,发现其具有和明显的降压功效,并且还能长时间降压。吴茱萸为什么能降压呢?是因为其可以让外周血管扩张,从而降低了外周血管的阻力,对血管的保护作用也比较理想。

    吴茱萸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其实吴茱萸这种药材还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很多的消化系统的疾病,对于促进我们人体的消化系统的健康也是非常的有好处的。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体现在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其所含的吴茱萸苦素,能健胃。对于胃溃疡和胃炎之类的疾病,能起到不错的改善功效。吴茱萸对人体小肠还能起到兴奋的作用,可以让小肠变得更为健康起来。

    吴茱萸能驱虫抗菌

    另外,吴茱萸还具有非常不错的驱虫和抗菌的作用,适当的服用一些吴茱萸,更是可以有效的预防一些病菌性的疾病。驱蛔虫和抗菌是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体现的一个方面。在实验中发现,使用吴茱萸水煎剂之后,可让体内的蛔虫排放出来。此外对于多种皮肤真菌也有相当不错的治疗和改善的功效。

    吴茱萸的药用功效有哪些?上面我们大家已经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吴茱萸这种药材的药用功效是非常多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降压,还可以化解消化系统疾病,并且对于帮助我们大家抗菌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中文名】吴茱萸(《本经》)

    【类别】果实类

    【异名】吴萸(《草木便方》),左力(《南宁市蓟物志》)。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吴茱萸,又名:辣子、臭辣子树、气辣子、曲药子、茶辣。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5~5米。幼枝、叶轴、小叶柄均密被黄褐色长柔毛。单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2~4对,椭圆形至卵形,长5~15厘米,宽2.5~6厘米,先端短尖,急尖,少有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罕有不明显的圆锯齿,两面均密被淡长柔毛,厚纸质或纸质,有油点。花单性,雌雄异株,聚伞花序,偶成圆锥状,顶生;花轴基部有苞片2枚,上部的苞片鳞片状;花小,黄白色.萼片5,广卵形,外侧密披淡短柔毛;花瓣5,长圆形,内侧密被白色长柔毛;雄花有雄蕊5枚,长于花瓣,花药基着,椭圆形,花丝被毛,退化子房略成三棱形,被毛,先端4~5裂;雌花较大,具退化雄蕊5枚,鳞片状,子房上位,圆球形,心皮通常5枚,花柱粗短,柱头头状,蒴果扁球形,长约3毫米,直径约6毫米,熟时紫红色,表面有腺点,每心皮有种子1枚,卵圆形,黑色,有光泽。花期6~8月。果期9~10月。

    野生于山地、路旁或疏林下。分布于长扛流域及华南一带和陕西等地。

    本植物的根(吴茱萸根)、叶(吴茱萸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8~10月,果实呈茶绿色而心皮尚未分离时采收。摘下晒干,除去杂质。如遇阴雨,用微火炕干。

    【药材】干燥果实呈五棱状扁球形,直径2~5毫米,高约1.5~3毫米。表面绿色或绿褐色,粗糙,有细皱纹及鬃眼(油室);顶平,中间有凹窝及5条裂缝,有时在裂缝中央有突起的柱头残存,基部有花萼及果柄,果柄方圆形,长3毫米,棕绿色,密布毛茸。横切面,子房5室,每室有淡种子1~2枚。种子富油性,质坚易碎。香气浓烈,味苦微辛辣。以色绿、饱满者为佳。

    主产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石虎及毛脉吴茱萸等的未成熟果实,亦同等使用。

    【化学成分】吴茱萸果实含挥发油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等。还含吴茱萸酸。又含生物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因碱、羟基吴茱萸碱、吴茱萸卡品碱。吴茱萸碱用盐酸乙醇处理即转化为异吴茱萸碱。还含两种中性不含氮物质:吴茱萸啶酮和吴茱萸精。又含吴茱萸苦素。

    石虎果实含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羟基吴茱萸碱。尚含不饱和的酮,暂称石虎甲素、挥发油、花色甙和甾体化合物。

    【药理作用】①驱蛔作用

    吴茱萸醇提物在体外对猪蛔虫有较显著作用;对蚯蚓、水蛭亦有效。

    ②抗菌作用

    吴茱萸煎剂(100%)对霍乱弧菌有较强抑制效力(琼脂挖沟平板法)。10%水浸剂在试管内对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1:3水浸剂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11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③中枢作用

    大量吴茱萸对中枢有兴奋作用,并可引起视力障碍、错觉等。日本产吴茱萸醇提物有镇痛作用,用兔齿髓电 *** 法证明,10%醇提物静脉注射0.1~0.5毫升/公斤有镇痛作用。静注0.2毫升,镇痛效力和安替匹林或氨基比林(各用1%2毫升)大致相等。而在寒冷时,比此二药为强。0.1%异吴茱萸碱盐酸盐0.1~0.5毫升/公斤,对家兔亦有镇痛作用;1~2毫升/公斤可使兔体温轻度升高。单用10%吴茱萸属植物醇提物0.5~2.0毫升,也能使兔体温上升。从另一种吴茱萸属植物EvodiaxanthoxyloidesF.Muell提出生物碱,其盐酸盐对小鼠有镇静催眠作用,但可使大鼠体温下降,还能对抗樟脑等对大鼠或小鼠所致的惊厥作用。

    ④其他作用

    吴茱萸属植物10%醇提物,给兔注射0.5~1.0毫升,血压有短暂而轻微的升高,呼吸轻度兴奋,增加颈动脉血流量。0.1%异吴茱萸碱盐酸盐0.2~0.5毫升/公斤静注,兔血压无显著变化,呼吸略增大;用0.02~0.1%对离体蛙心作用不明显,蛙下肢血管灌流,一般也不明显,先有扩张后收缩;对离体兔肠,初有短暂兴奋,后麻痹;对离体兔子宫,开始有兴奋作用。Evoxine毒性低,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皮下注射为705毫克/公斤,静脉注射为135毫克/公斤。吴茱萸的成分,如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碱有相似的镇痛、升高体温、轻度影响呼吸与血压的作用。吴茱萸次碱的分解产物芸香碱有较强的子宫收缩作用。吴茱萸因碱在小鼠有抗ColumbiaSK病毒作用。

    从E.xanthoxyJoides中所得之生物碱,与茵芋碱相似,能增强肾上腺素的作用,提高脊髓反射的兴奋性,松弛小肠平滑肌,提高横纹肌张力,在若干方面与麻黄碱之作用相似。

    【炮制】炙吴茱萸:取甘草煎汤,去渣取汤,加入净吴茱萸,浸泡至汤液吸干为度,微火焙干。(每吴茱萸100斤,用甘草6斤4两)

    ①《本草通玄》:"吴茱萸,咸汤浸去烈汁,焙干水。"

    ②《本草求真》:"吴茱萸陈者良,泡去苦烈汁用。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

    【性味】辛苦,温,有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大热,有小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大热,有毒。"

    【归经】入肝、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胃、大肠、肾经。"

    【功用主治】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①《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②《别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③《药性论》:"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

    ④《本草拾遗》:"杀恶虫毒,牙齿虫匿。"

    ⑤《日华子本草》:"健脾通关节。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

    ⑥王好古:"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

    ⑦《纲目》:"开郁化滞。治吞酸,蹶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宜忌】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②《本草蒙筌》:"肠虚泄者尤忌。"

    ③《纲目》:"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④《本草经疏》:"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于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选方】①治肾气上哕,肾气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气连属而不能吐,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吴茱萸(醋炒)、橘皮、附子(去皮)各一两。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七十丸。(《仁存堂经偏方》)

    ②治醋心,每醋气上攻如酽醋:茱萸一合。水三盏,煎七分,顿服。纵浓,亦须强服。(《兵部手祭方》)

    ③治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为末,汤服一钱。(《圣惠方》)

    ④治肝火: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一名回令丸)

    ⑤治呕而胸满,及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吴茱萸汤)

    ⑥治头风:吴茱萸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绵拭发。根。(《干金翼方》)

    ⑦治痰饮头疼背寒,呕吐酸汁,数日伏枕不食,十日一发:吴茱萸(汤泡七次)、茯苓筹分。为末,炼蜜丸悟子大。每热水下五十丸,(《朱氏集偏方》)

    ⑧治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谓之水土同化:吴茱萸三钱。泡过,煎汁,入盐少许,通口服,盖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肠自固,他药虽热,不能分解清浊也。(《仁存堂经偏方》)

    ⑨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局方》戊己丸)

    ⑩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吴茱萸六升,木瓜两颗(切)。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进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即瘥。(《千金方》苏长史茱萸汤)

    ⑾治脚气疼痛,如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宜服之:槟榔七枚,陈皮(去白)、木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上细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天略温服亦得。(《证治准绳》鸡鸣散)

    ⑿治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搐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外肾肿硬,日渐滋长,阴间湿痒成疮:吴茱萸(去枝梗)一斤(四两用酒浸,四两用醋浸,四两用汤浸,四两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泽泻(去灰土)二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盐汤或酒吞下。(《局方》夺命丹)

    ⒀治小儿肾缩(乃初生受寒所致):吴茱萸、硫黄各半两。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烟熏之。(《圣惠方》)

    ⒁治口疮口疳:茱萸末,醋调涂足心。亦治咽喉作痛。(《濒湖集简方》)

    ⒂治牙齿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食疗本草》)

    ⒃治湿疹:炒吴茱萸一两,乌贼骨七钱,硫黄二钱。共研细末备用。湿疹患处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或猪板油化开调抹,隔日一次,上药后用纱布包扎。(《全展选编·皮肤科》)

    ⒄治阴下湿痒生疮:吴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五沸,去滓,以洗疮。诸疮亦治之。(《古今录偏方》)

    ⒅中风(口角偏斜,不能语言)。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开数次,冷后每服半升。一天服三次。微汗即愈。

    ⒆全身发痒。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温擦洗,痒即停止。

    ⒇冬月感寒。用吴茱萸五钱煎汤服,以出汗为度。

    (21)呕吐、胸满、头痛。用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吴茱萸汤"。

    (22)心腹冷痛。用吴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开,分三次服。

    (23)小肠疝气(偏坠疼痛,睾丸肿硬, *** 湿痒)。用吴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四两泡酒,四两泡醋,四两泡开水,四两泡童便。经一夜后,都取出焙干,加泽泻二两,共研为末,以酒和粉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汤或酒送下。此方名"夺命丹",亦名"星斗丸"。

    (24)妇女阴寒,久不受孕。用吴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为末,加炼蜜做丸子,如弹子大。裹棉肉纳入 *** 中,令子宫开即可受孕。

    (25)胃气虚冷,口吐酸水。用吴茱萸在开水中泡七次,取出焙干,加干姜(炮),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热汤送下。

    (26)转筋入腹。用茱萸(炒)二两,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分二次服。得泻即愈。

    (27)老人多年水泄。用吴茱萸三钱,泡过,取出,加水煎嗔,放一点盐后服下。

    (28)赤白痢(脾胃受湿,下痢腹痛,米谷不化)。用吴茱萸、黄连、白芍药各一两,同炒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戊己丸"。又方:用川黄连二峡谷、吴茱萸二两(汤沁七次),同炒香,分别研为末,各与粟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收存备用。每服三十丸。赤痢,以甘草汤送服黄连丸;白痢,以干姜汤送服茱萸丸;赤白痢,两丸各用十五粒,米汤送下。此方名"变通丸"。又方:用吴茱萸二两、黄连二两,同炒香,各自为末。以百草霜二两,加饭同黄连做成丸子;以白芍药末二两,加饭同茱萸做成丸子,各如梧子大,收存备用。每服五十丸。赤痢,以乌梅汤送服连霜丸;白痢,以米汤送服茱芍丸;赤白痢,两种药丸各服二十五粒。此方名"二色丸"。

    (29)腹中积块。用茱萸一升捣烂,和酒同煮,取出包软布中熨积块处,冷则炒热再熨。块如移动,熨也移动,直至积块消除。

    (30)牙齿疼痛。用茱萸煎酒含漱。

    (31)老小风疹。用茱萸煎酒涂搽。

    (32)痈疽发背。用吴茱萸一升捣为末,加苦酒调涂布上贴患处。

    (33)寒热怪病(发寒发热不止,几天后四肢坚硬如石,敲起来发铜器声,日渐瘦弱)。用茱萸、木香等分,煎激发服。

    【附】吴茱萸的功效是温中、散寒、下气、开郁。近年来临床实际上践,亦用本品治蛲虫病。临床实践学认为吴茱萸有明显的止痛、止呕作用。

    【临床应用】①治疗高血压病

    将吴茱萸研末,每次取0.6~1两,用醋调敷两足心(最好睡前敷,用布包裹)。一般敷12~24小时后血压即开始下降,自觉症状减轻。轻症敷1次,重的敷2~3次即显示降压效果。

    ②治疗消化不良

    取吴萸粉2.5~3克,用食醋5~6毫升调成糊状,加温至40℃左右,摊于2层方纱布上(约0.5厘米厚),将4周折起;贴于脐部,用胶布固定。12小时更换1次。经治20例,痊愈18例,好转1例,无效1例。初步观察,本法有调节胃肠功能、温里去寒、止痛及帮助消化等作用。对胃畅功能紊乱所致的腹泻效果较好,对细菌感染所致的腹泻配合应用抗菌素可产生协同作用。

    ③治疗湿疹、神经性皮炎

    吴茱萸研末,用凡士林调成30%(甲种)和20%(乙种)两种软膏;再取30%吴茱萸软膏和等量氧化锌软膏调匀,配成复方吴茱萸软膏(丙种)。对亚急性和一般慢性湿疹,及阴囊湿疹在亚急性期或早期者,采用乙种软膏;对多年慢性阴囊湿疹则采用甲种软膏;婴儿湿疹采用丙种软膏。局部搽药,每日2次。对神经性皮炎先搽甲种软膏,再配合热电吹风,每日1次,每次20分钟,然后用比皮损略大的胶布块贴牢。据82例湿疹和神经性皮炎的观察,对湿疹初期及亚急性湿疹疗效较好,治愈时间员短者3天;对一般慢性湿疹,治愈时间最短者10天;对多年呈苔藓样变的慢性湿疹无效;婴儿湿疹11例,除两例无效外,余均在7~15天内临床治愈;阴囊湿疹初期效果明显,患病多年近于苔藓样变者无效;神经性皮炎19例,均为轻型及限局性患者,配合热电吹风比单纯涂药者疗效显著。又有用10%吴茱萸糊膏局部涂抹后,再以艾熏20分钟,治疗限局性神经性皮炎14例;结果治愈4例,显著进步7例,好转3例。治愈病例一般治疗4~6次。此法止痒效果显著。

    ④治疗黄水疮

    将吴茱萸研粉用凡士林调制成10%软膏,局部涂擦,每日1~2次。擦药前先用温水洗净患处:治疗12例,一般4~6次即愈。

    ⑤治疗口腔溃疡

    将吴茱萸捣碎,过筛,取细末加适量好醋调成糊状,涂在纱布上,敷于双侧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用量:1岁以下用0.5~2钱,1~5岁用2~3钱,6~15岁用3~4钱,15岁以上用4~5钱。治疗256例,有247例治愈。一般敷药1次即有效。

    提醒您:吴茱萸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关于吴萸功效与作用和吴萸功效与作用点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延伸阅读:中药材的保质期一般多久?

    中药材的保质期因药材种类、储存条件等因素而异,一般情况下,干燥的中药材可以保存较久时间,新鲜的中药材则需要及时食用或储存,并在保持其新鲜程度的同时注意防潮和防虫。以下是一些中药材的保质期建议:

    干燥中药材:通常可以保存1-3年时间;新鲜中药材:一般情况下保存1-3天,可加入少量水分后保存3-7天;低温储存:在防潮、防虫的情况下,将中药材放在干燥、不受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控制在10℃以下,保质期可延长数倍。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中药材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药材,并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煎煮、调制等处理。同时,如发现中药材有变质、腐败等情况应及时淘汰。

    • 分享:

      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