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育网_专业的育儿网站

首页 > 生活 > 营养  >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中药玳瑁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中药玳瑁的功效与作用

05-07 中药材名称大全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中药玳瑁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中药玳瑁的功效与作用

有育网(nwobb.com)搜集、整理了:本文《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中药玳瑁的功效与作用》,包含各种中药材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常识,更多内容功效与作用请查看微信公众号:有育(gh_b1003d72df97)。

中药玳瑁的功效与作用 玳瑁的药理作用与功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药玳瑁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玳瑁的药理作用与功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1、玳瑁简介
  • 2、玳瑁对肝脏有多大的好处?
  • 3、玳瑁有什么作用?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拼音名 4 英文名 5 玳瑁的别名 6 玳瑁的处方用名 7 出处 8 玳瑁的来源 9 玳瑁的产地 10 玳瑁的原动物形态 11 玳瑁的养殖

    11.1 生活习性 11.2 繁殖技术 11.3 饲养管理

    12 玳瑁的采收与初加工 13 玳瑁的生药性状 14 玳瑁的理化鉴别 15 玳瑁的炮制

    15.1 玳瑁的炮制方法

    15.1.1 玳瑁 15.1.2 滑石粉炒玳瑁

    15.2 成品性状 15.3 炮制作用 15.4 贮存方法

    16 玳瑁的性味归经 17 玳瑁的功效与主治 18 玳瑁的化学成分 19 玳瑁的药理作用

    19.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0 玳瑁的用法用量 21 玳瑁的使用禁忌 22 玳瑁组方精选

    22.1 治急风及中恶,不识人,面青,四肢逆冷 22.2 治中风不语,精神冒闷及中恶不语 22.3 治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也 22.4 预解痘毒,遇行时服此,未发内消,已发稀少 22.5 治迎风目泪,乃心肾虚热也

    23 古人论述 2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玳瑁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玳瑁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玳瑁

    1 拼音

    dài mào

    2 概述

    玳瑁为中药名,出自《开宝本草》。为海龟科动物玳瑁 Eretmochelys imbricata (Linnaeus) 的干燥背甲[1]。玳瑁呈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多角形或近圆形板片状,长8~24cm,宽8~17cm,厚13mm,中间较厚,边缘薄似刀刃有不整齐的锯齿状。外表面平滑而有光泽,半透明状,有暗褐色与乳相同的不规则花纹,背鳞甲中间有隆起的棱脊,斜切面显层纹;内表面有条纹形成云彩样纹理。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微,味淡。玳瑁粉为灰粉末,气微腥,味淡[1]。玳瑁丝呈不规则的细丝状,外表面淡黄棕色,光滑,内表面有白色沟纹,切面角质,对光照视可见紧密透明小点,质坚韧,不易折断,气微腥,味淡[1]。制玳瑁形如玳瑁丝,表面深,鼓起,质脆,微具香气[1]。

    玳瑁味甘,性寒[1]。归心、肝经[1]。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平肝的功能[1]。玳瑁多生用,用于热病神昏,谵语惊狂,斑疹吐衄,惊风抽搐,痈肿疮毒[1]。滑石粉炒玳瑁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并可除去腥气[1]。

    3 拼音名

    Dài Mào

    4 英文名

    《中华本草》:Hawk *** ill Carapace, Hawk *** ill Shell, Hawk *** ill Turtle Shell

    5 玳瑁的别名

    瑇瑁(《开宝本草》)

    瑇蝐(《桂海虞衡志》)

    瑇瑁甲(《本草汇言》)

    明玳瑁、文甲(《药材学》)

    6 玳瑁的处方用名

    玳瑁、制玳瑁[1]。

    7 出处

    出自《开宝本草》。

    《开宝本草》:玳瑁,主解岭南百药毒,人刺其血饮,以解诸药毒。

    《本草衍义》:玳瑁,生者入药,盖性味全也。既入汤火中即不堪用,为器物者是矣,与生熟犀其义同。

    《海搓余录》:玳瑁,产于海洋深处,其大者不可得,小者时时有之。取用时,必倒悬其身,用器盛滚醋泼下,逐片应手而下,但不老大则其皮薄不堪用耳。

    8 玳瑁的来源

    《中药炮制学》:本品为海龟科动物玳瑁 Eretmochelys imbricata (Linnaeus) 的干燥背甲[1]。

    《全国中草药汇编》:玳瑁为龟科动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L.背部的甲片。全年均可捕捉。将玳瑁倒悬,用沸醋泼之,其甲片即能逐片剥下,去掉残肉,洗净即得。

    《中药大辞典》:玳瑁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甲片。全年均可捕获。捕得后,将其倒悬,用沸醋浇泼,其甲即能逐片剥下,去净残肉,洗净。

    《中华本草》:玳瑁为海龟科动物玳瑁 Eretmochelys imbricata (Linnaeus) 的背甲。

    9 玳瑁的产地

    《中药大辞典》:栖于温、热带海洋中。以鱼类、虾蟹、软体动物和海藻等为食。分布福建、台湾、海南、西沙群岛等地。主产台湾、福建及广东海南岛、西沙群岛等地。

    《中华本草》: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海南西沙群岛等地。

    10 玳瑁的原动物形态

    《中药大辞典》:玳瑁体长可达1.6米。背及腹部均有坚硬的鳞甲。头部具前颧鳞甲2对。鼻孔近于吻端。上须钩曲,嘴形似鹦鹉,颌缘锯齿状。背面鳞甲,早期呈覆瓦状排列,随年龄增长而变成平置排列,表面光泽,有褐色与浅相间而成的花纹。中央为脊鳞甲5枚,两侧有肋鳞甲4对;缘鳞甲25枚,边缘呈锯齿状。腹面由13枚鳞甲组成,呈黄黑色。四肢均呈扁平叶状。前肢较大,具2爪,后肢只有1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中华本草》:玳瑁体长60~170cm。头部具对称的鳞片,前额鳞2对。鼻孔近于吻端,吻长而侧扁,上颌钩曲,嘴似鹦鹉,颌缘锯齿状。幼时背甲的角板呈覆瓦状排列,随着年齿的增长而逐渐呈平铺状镶嵌排列。颈角板短宽;椎角板5块,中央有一明显的棱脊;肋角板左右各4块,第2块最大;缘角板每侧各11块,相邻第2对肋角板处的缘角板开始排列呈锯齿状;臀角板2块,其间有一缝隙。腹甲前缘有较小的喉角板;两侧自肱角板、胸角板、腹角板、股角板至肛角板中间,均有1条隆起。在腹部中沟两侧形成两条明显的棱嵴,每侧甲桥处有4块下缘角板,在腋、胯区尚有数块小角板。四肢扁平呈桨状,覆被大鳞,前肢较大,具有2爪,后肢短小,仅具1爪。尾短小,不露于甲外,背甲棕红色或棕褐色,有光泽,缀有浅小花纹,头及四肢呈棕色,腹部黄黑色有褐斑。

    11 玳瑁的养殖 11.1 生活习性

    栖息于温、热带海洋中性凶猛以鱼、虾、蟹、软体动物及海藻类等食物为主。(《中华本草》)

    11.2 繁殖技术

    春季开始繁殖。产卵期,离水登陆,在沙滩上挖抗穴产卵其中每穴130250枚不等,孵化期为2个月。(《中华本草》)

    11.3 饲养管理

    池养玳瑁水温以23~30℃为宜,夏季每日换水12次。冬季1~5天换水1次,池水食盐的浓度以1.5%2.0%为宜。(《中华本草》)

    12 玳瑁的采收与初加工

    警告:捕捉动物必须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中药炮制学》:全年均产,捕捉后,用沸醋浇泼,剥下甲片,除净残肉,洗净、干燥[1]。

    《中华本草》:将捕获的活玳瑁倒挂悬起,用沸醋泼之,使其背部鳞片剥落,去除残肉,洗净。

    《全国中草药汇编》:全年均可捕捉。将玳瑁倒悬,用沸醋泼之,其甲片即能逐片剥下,去掉残肉,洗净即得。

    《中药大辞典》:全年均可捕获。捕得后,将其倒悬,用沸醋浇泼,其甲即能逐片剥下,去净残肉,洗净。

    13 玳瑁的生药性状

    《中药大辞典》:玳瑁为近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长10~20厘米,厚1.5~3毫米。边缘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体。并有暗褐色与乳的花纹,平滑而有光泽;内面密布白色的条纹或斑点,并有纵横交错的沟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无。以片厚、花纹明显、半透明者为佳。

    《中华本草》:玳瑁呈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多角形或近圆形板片状,长8~24cm,宽8~17cm,厚13mm,中间较厚,边缘薄似刀刃有不整齐的锯齿状。外表面平滑而有光泽,半透明状,有暗褐色与乳相同的不规则花纹,背鳞甲中间有隆起的棱脊,斜切面显层纹;内表面有条纹形成云彩样纹理。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微,味淡。

    14 玳瑁的理化鉴别

    《中华本草》:

    (1)本品醇浸出液,置紫外光下观察,显淡蓝色绿色荧光。

    (2)取本品烧之,有羽毛焦臭,爆鸣声及闪光,不冒烟。

    15 玳瑁的炮制

    宋代有细镑,捣罗为末(《太平圣惠方》)及水磨浓汁(《旅舍备要方》)的方法[1]。

    明代有锉碎(《本草品汇精要》)、研(《证治准绳》)的炮制方法[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滑石粉炒等[1]。

    15.1 玳瑁的炮制方法 15.1.1 玳瑁

    取原药材,刷净,用温水浸软或蒸软,切成细丝,干燥或研成细粉[1]。

    15.1.2 滑石粉炒玳瑁

    取滑石粉置锅内,用文火加热至灵活状态,加入净玳瑁丝,拌炒至表面微,鼓起,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1]。

    每100kg玳瑁丝,用滑石粉30~50kg[1]。

    15.2 成品性状

    玳瑁粉为灰粉末,气微腥,味淡[1]。玳瑁丝呈不规则的细丝状,外表面淡黄棕色,光滑,内表面有白色沟纹,切面角质,对光照视可见紧密透明小点[1]。质坚韧,不易折断[1]。气微腥,味淡[1]。

    制玳瑁形如玳瑁丝,表面深,鼓起,质脆,微具香气[1]。

    15.3 炮制作用

    玳瑁多生用,用于热病神昏,谵语惊狂,斑疹吐衄,惊风抽搐,痈肿疮毒[1]。

    经滑石粉炒后,其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并可除去腥气[1]。如治急风中恶、神志不清、四肢厥冷的玳瑁丸(《太平圣惠方》);另可预防痘毒,治痘疮黑陷等症(《灵苑方》)[1]。

    15.4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1]。防霉,防蛀[1]。

    16 玳瑁的性味归经

    《中药炮制学》:玳瑁味甘,性寒[1]。归心、肝经[1]。

    《中华本草》:玳瑁味甘、咸、性寒,归心、肝经

    《全国中草药汇编》:玳瑁味甘,性寒。

    《中药大辞典》:玳瑁味甘咸,性寒。

    《开宝本草》:"寒,无毒。"

    《品汇精要》:"味咸,性寒。"

    《本草纲目》:"甘,寒,无毒。"

    《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17 玳瑁的功效与主治

    《中药炮制学》:玳瑁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平肝的功能[1]。

    玳瑁多生用,用于热病神昏,谵语惊狂,斑疹吐衄,惊风抽搐,痈肿疮毒[1]。

    滑石粉炒玳瑁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并可除去腥气[1]。如治急风中恶、神志不清、四肢厥冷的玳瑁丸(《太平圣惠方》);另可预防痘毒,治痘疮黑陷等症(《灵苑方》)[1]。

    《全国中草药汇编》:玳瑁具有清热解毒,镇心平肝的功效。用于热病发狂,谵语,小儿惊风,痈肿疮毒。

    《中药大辞典》:玳瑁清热,解毒,镇惊的功效。治热病惊狂,中风,谵语,痉厥,小儿惊痫,痈肿疮毒。

    《中华本草》:玳瑁平肝定惊、清热解毒的功效。主热病高热、神昏谵语抽搐、小儿惊痫、眩晕、心烦失眠、痈肿疮毒。

    《食性本草》:"疗心风邪,解烦热。"

    《日华子本草》:"破症结,消痈毒,止惊痫。"

    《本草纲目》:"解痘毒,镇心神,急惊客忤,伤寒热结,狂言。"

    18 玳瑁的化学成分

    《中药大辞典》:玳瑁含角蛋白及胶质等。

    《中华本草》:玳瑁的背甲含角蛋白(keratin),其中含有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等多种氨基酸;体脂含有月桂酸(lau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山蘥酸(behenic acid),C14不饱和酸,C16不饱和酸,C18不饱和酸,C20不饱和酸,C22不饱和酸,C24不饱和酸及非皂化部分。

    19 玳瑁的药理作用 19.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玳瑁的乙醇提取液,在体外对鼻咽癌患者T调节细胞亚群的T4和T8阳性细胞,仅有微弱诱导作用。(《中华本草》)

    20 玳瑁的用法用量

    《全国中草药汇编》:1~3钱。多入丸、散剂用。

    《中药大辞典》:内服:煎汤或磨汁,1~2钱;或入丸,散。

    《中华本草》:内服:煎汤,9~15g;或磨汁;亦可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21 玳瑁的使用禁忌

    虚寒证无火毒者禁服。(《中华本草》)

    22 玳瑁组方精选 22.1 治急风及中恶,不识人,面青,四肢逆冷

    生玳瑁五两(捣罗为末),安息香五两(用酒煮似糊,用绢滤去滓),朱砂二两(细研,水飞过),雄黄半两(细研),琥珀一两(细研),麝香一两(细研),龙脑一钱(细研)。上药都研令匀,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鸡头实大。用童子小便三合,生姜自然汁半合,相合暖过,不计时候,研下三丸。(《太平圣惠方》玳瑁丸)

    22.2 治中风不语,精神冒闷及中恶不语

    瑇瑁(镑)、丹砂(研)、雄黄(研)、白芥子各半两,麝香(研)一分。上五味,捣罗为末,再同研匀,别以银石器酒煎安息香一两为膏,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温童子小便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玳瑁丸)

    22.3 治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也

    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猪心血少许,紫草汤五匙,和匀温服。(《痘疹论》)

    22.4 预解痘毒,遇行时服此,未发内消,已发稀少

    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匀;温服半台,日三服。(《灵苑方》)

    22.5 治迎风目泪,乃心肾虚热也

    生碡瑁、羚羊角各一两,石燕子一双。为末。每服一钱,薄荷汤下,日一服。(《飞鸿集》)

    23 古人论述

    《本草纲目》:玳瑁,解毒清热之功,同于犀角,古方不用,至宋时至宝丹始用之也。

    《食性本草》:疗心风邪,解烦热。

    《日华子本草》:破ZHEN结,消痈毒,止惊痫。

    玳瑁是一种中药材的名称,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背甲,具有平肝定惊、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热病高热、神昏、谵语、抽搐、小儿惊痫、眩晕、心烦失眠、痈肿疮毒等疾病。玳瑁味甘、咸,性寒,归心、肝两经,入药部位是背甲。取材和炮制方法,一般是取原药材刷净,用温水浸软,切成细丝,干燥或者研成细粉。炙玳瑁取滑石粉置于锅内,用文火炒热,加入洗干净的玳瑁丝,拌炒至表面微鼓起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研成粉末即可入药。

    玳瑁,中药材名。本品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甲片。全年均可捕获。捕得后,将其倒悬,用沸醋浇泼,其甲即能逐片剥下,去净残肉,洗净。功能主治为:清热,解毒,镇惊。治热病惊狂,中风,谵语,痉厥,小儿惊痫,痈肿疮毒。①《食性本草》:疗心风邪,解烦热。②《日华子本草》:破症结,消痈毒,止惊痫。③《纲目》:解痘毒,镇心神,急惊客忤,伤寒热结,狂言。

    关于中药玳瑁的功效与作用和玳瑁的药理作用与功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延伸阅读:如何正确鉴别中草药?

    眼观

    看表面。不同种类的药材由于用药部位的不同,其外形特征会有所差异。如:根类药材多为圆柱形或纺锥形,皮类药材则多为卷筒装。

    看颜色。我们可以通过对药材外表颜色的观察,分辨出药材的品种、产地和质量的好坏。比如,黄连色要黄,丹参色要红,玄参色偏黑等。

    看断面。很多药材的断面都具有明显的特征。比如黄芪的折断面纹理呈“菊花心”样,杜仲在折断时更有胶状的细丝相连等。

    手摸。

    手摸法。用手感受药材的软硬,例如:盐附子质软,而黑附子则质地坚硬。

    手捏法。用手感受药材的干湿、黏附。例如:天仙子手捏有粘性。

    手掂法。用手感受药材的轻重,疏松还是致密。如荆三棱坚实体重,而泡三棱则体轻。

    鼻闻。

    直接鼻嗅法。将草药靠近鼻子闻它的气味。例如:薄荷的香、阿魏的臭等。

    蒸汽鼻嗅法。将草药放入热水中浸泡,犀角有清香而不腥,水牛角略有腥气。

    揉搓鼻嗅法。因有些草药的气味微弱,我们可以将它揉搓后再闻味。例如:鱼腥草的腥味,细辛的清香味等。

    口尝。

    鉴别药材不仅可通过味道还包括“味感”,味分为辛、甘、酸、苦、咸五味,如山楂的酸、黄连的苦,甘草的甜等。

    水试和火试

    有些药材放在水中,或用火烧一下会产生特殊现象。如熊胆的粉末放在水中,会先在水面上旋转,然后成黄线下沉而不会扩散。麝香被烧灼时,会产生浓郁的香气,燃尽后留下白色的灰末。

    • 分享:

      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