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育网_专业的育儿网站

首页 > 生活 > 营养  >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柴苓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柴苓汤的功效与作用

02-25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柴苓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柴苓汤的功效与作用

有育网(nwobb.com)搜集、整理了:本文《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柴苓汤的功效与作用》,包含各种中药材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常识,更多内容功效与作用请查看微信公众号:有育(gh_b1003d72df97)。

柴苓汤的功效与作用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柴苓汤的功效与作用,以及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1、柴苓汤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 2、柴胡散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 3、参术柴苓汤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 4、十七,白术及白术泽泻类方

    柴苓汤--《景岳全书》卷五十四

    【处方】白术

    茯苓

    泽泻

    柴胡

    猪苓

    黄芩。

    【功能主治】解表清热,健脾利湿。主治身热,烦渴,泄泻。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四

    柴苓汤--《扶寿精方》

    【处方】柴胡2钱,黄芩1钱(炒),猪苓8分,泽泻8分,茯苓1钱半,白术1钱,官桂3分,半夏1钱,甘草2分。

    【功能主治】伤寒7-8日,发热泄泻,作渴引饮,烦躁不宁。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2钟,加生姜3片,煎1钟,不拘时候服。渴甚,去白术、半夏,加干葛、芍药各1钱。

    【摘录】《扶寿精方》

    柴苓汤--《痘科类编》卷三

    【别名】柴芩汤

    【处方】小柴胡汤合四苓汤。

    【功能主治】痘疮,风火相搏,喉中痰鸣,目睛上视,面赤引饮,喜居冷处;及邪气并于里,肠胃热甚,传化失常而致痘疮未出而泻利。

    【用法用量】柴芩汤(《痘科金镜赋》卷六)。

    【摘录】《痘科类编》卷三

    柴苓汤--《丹溪心法附余》卷一

    【处方】柴胡1钱6分,半夏(汤泡7次)7分,黄芩6分,人参6分,甘草6分,白术7分半,猪苓7分半,茯苓7分半,泽泻1钱2分半,桂5分。

    【功能主治】分利阴阳,和解表里。主治伤寒、温热病、伤暑、疟疾、痢疾等,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发热,或寒热往来,或泻泄,小便不利者,以及小儿麻疹、痘疮、疝气见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水2盏,生姜3片,煎至1盏,温服。

    【临床应用】1小儿下利《汉方临床》(1987;9:66):本方治疗20例小儿下利,用药量为:未满7岁者每日3g,7岁以上者每日6g,乳儿每日0.18g,均分3次服用,使用时间为7-14日。结果:显效7例,有效8例,略有效1例,无效2例,恶化1例,效果不明者1例。认为对容易陷于脱水状态的小儿下利,柴苓汤是一种有价值的药剂。2变形性膝关节症《汉方临床》(1987;34:66):用柴苓汤治疗14例伴有膝痛、膝浮肿的变形性膝关节症,每日予柴苓汤9g,分3次服;治疗时间最短者3周,最长者4个月,膝关节浮肿减轻或消失者8例,有效率57%。

    【摘录】《丹溪心法附余》卷一

    柴苓汤--《得效》卷二

    【处方】小柴胡汤合五苓散。

    【功能主治】伤风伤暑疟。

    【用法用量】每服加生姜3片,麦门冬20粒(去心),地骨皮少许,煎,温服。

    【摘录】《得效》卷二

    柴苓汤--《穷乡便方》

    【处方】半夏1钱,黄芩1钱,赤芍药1钱,人参3分,柴胡8分,泽泻8分,猪苓7分,羌活9分,木通1钱。

    【功能主治】春初发头痛,怯寒潮热,是阳证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煎,半饥服。

    【摘录】《穷乡便方》

    柴苓汤--《慈幼新书》卷九

    【别名】柴芩汤

    【处方】柴胡、白术、黄芩、茯苓、猪苓、泽泻、厚朴、甘草、人参、香薷(暑疟加)。

    【功能主治】疟初发1-2日。

    【用法用量】柴芩汤(《医林绳墨大全》卷一)。《医林绳墨大全》本方用柴胡一钱五分,黄芩一钱,猪苓五分,泽泻五分,白茯苓八分,白术一钱五分,厚朴八分,甘草三分,人参五分(量用),香薷二钱(暑天用,余不用)。水二碗,煎一碗,服一二剂。

    【摘录】《慈幼新书》卷九

    柴苓汤--《伤寒大白》卷四

    【处方】柴胡、黄芩、广皮、半夏、甘草、茯苓、猪苓。

    【功能主治】寒湿伤于少阳,下利,时寒时热,六脉弦大。

    【用法用量】《家秘》有干葛、木通。

    【摘录】《伤寒大白》卷四

    柴胡散--《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别名】柴胡汤

    【处方】柴胡1两半(去苗),石膏2两,黄芩1两,赤芍药1两,甘草1两(炙黄)。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肝脏壅热上攻,头目不利,四肢拘倦。

    【用法用量】柴胡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一)。

    【摘录】《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柴胡散--《得效》卷十六

    【处方】柴胡半两,黄芩半两,芍药半两,甘草1分。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小儿眼胞患斑疮,热气冲透睛中 ,疼痛泪出,翳如银片,肿涩难开。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服。兼以药坠洗之。

    【摘录】《得效》卷十六

    柴胡散--《圣惠》卷八十二

    【别名】柴胡汤、柴胡麦门冬散、柴胡麦门冬汤、二参饮、六味柴胡散、二参汤、柴胡麦冬汤、六味柴胡麦冬散

    【处方】柴胡1两(去苗),龙胆半两(去芦头),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玄参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人参1两(去芦头)。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小儿变蒸,经时不止,挟热心烦,啼叫无歇,骨热面黄。

    【用法用量】柴胡汤(《圣济总录》卷一六七)、柴胡麦门冬散(《小儿痘疹方论》)、柴胡麦门冬汤(《普济方》卷四○四)、二参饮(《普济方》卷四○四)、六味柴胡散(《疮疡经验全书》卷八)、二参汤(《医学入门》卷八)、柴胡麦冬汤(《治痘全书》卷十四)、六味柴胡麦冬散(《痘麻绀珠》卷六)。

    【摘录】《圣惠》卷八十二

    柴胡散--《圣济总录》卷二十九

    【处方】柴胡(去苗)1两,大黄(锉,炒)1两,赤芍药1两,槟榔(锉)1两,枳实(麸炒,去瓤)1两,半夏半两(姜汁浸令透,焙)。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狐惑,神思昏闷,大便难,肌肤热。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浓煎苦橡根汤调下;米饮亦得。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九

    柴胡散--《圣惠》卷七十四

    【处方】柴胡1两(去苗),续断1两,芎藭3分,当归半两(锉,微炒),白术1两,赤芍药1两,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枳壳3两(麸炒微黄,去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7-8月伤寒,头痛壮热,心腹虚胀,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四

    柴胡散--《圣惠》卷十五

    【处方】柴胡(去苗)1两,人参(去芦头)1两,犀角屑1两,黄芩1两,麦门冬(去心)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时气3日,头痛壮热,心神烦壅,胸膈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五

    柴胡散--《圣惠》卷八十四

    【处方】柴胡3分(去苗),当归1分,赤茯苓半两,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甘草1分(炙微赤,锉),赤芍药1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伤寒挟实,壮热心烦。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八十四

    柴胡散--《圣惠》卷十一

    【别名】六味柴胡汤

    【处方】柴胡1两(去苗),桂心半两,黄芩3分,栝楼根半两,牡蛎1分(烧为粉),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经10日以上,潮热不解,日晡即发,壮热如火,胸满呕逆。

    【用法用量】六味柴胡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摘录】《圣惠》卷十一

    柴胡散--《圣惠》卷十五

    【处方】柴胡(去苗)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栀子仁1两,黄芩1两,石膏1两,大青1两,川芒消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1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时气5日,热毒不除,心神烦闷,大小肠秘涩,或时头痛。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五

    柴胡散--《圣惠》卷十四

    【处方】柴胡1两(去苗),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襴),白术3分,人参3分(去芦头),天门冬1两(去心),桑根白皮半两(锉),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桂心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百合3分,紫菀3分(洗,去苗土),桔梗半两(去芦头),款冬花半两,麦门冬半两(去心),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黄芩半两,枇杷叶3分(拭去毛,炙令黄),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后夹劳,体瘦少力,四肢疼痛,心膈痰壅,时有咳嗽,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四

    柴胡散--《圣惠》卷十四

    【处方】柴胡1两(去苗),贝母1两(煨令微黄),知母1两,人参1两(去芦头),赤芍药1两,石膏1两,黄芩3分,白术半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栀子仁半两,鳖甲1两(涂醋炙微黄,去裙澜)。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后夹劳,骨节烦疼,时有寒热,咳嗽,头目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四

    柴胡散--《圣惠》卷十三

    【处方】柴胡(去苗)1两,茵陈1两,木通(锉)1两,黄芩1两,土瓜根1两,白鲜皮1两,川朴消1两,栀子仁2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4-5日,壮热头痛,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得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十三

    柴胡散--《圣惠》卷十一

    【处方】柴胡1两半(去苗),黄芩3分,麦门冬1两(去心,焙),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枳壳1两(麸炒令黄,去瓤),枇杷叶3分(拭去毛,炙微黄),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人参半两(去芦头)。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伤寒,干呕不止,心胸烦躁,四肢热。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一

    柴胡散--《圣惠》卷十三

    【处方】柴胡(去苗)1两,白茯苓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瓢,焙)1两,知母1两,桔梗(去芦头)1两,黄耆(锉)1两,百合2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百合病,羸瘦,不食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三

    柴胡散--《圣惠》卷八十二

    【别名】柴胡汤、柴苓散、柴苓汤、柴芩竹叶饮

    【处方】柴胡2分(去苗),黄芩1两,人参半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赤茯苓半两,麦门冬半两(去心,焙)。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腹中有伏热,温壮来去。

    【用法用量】柴胡汤(《圣济总录》卷一六八)、柴苓散(《南北经验方》卷十引汤氏方)、柴苓汤(《袖珍小儿》卷四)、柴芩竹叶饮(《不知医必要》)。

    【摘录】《圣惠》卷八十二

    柴胡散--《圣惠》卷七十四

    【处方】柴胡2两(去芦头),黄芩1两,石膏1两,阿胶2两(捣碎,炒令黄燥),麦门3两(去心),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伤寒,壮热,心烦头痛。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四

    柴胡散--《圣惠》卷十

    【处方】柴胡3分(去苗),地骨皮3分,玄参半两,黄芩3分,石膏1两,甘菊花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羌活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川朴消1两半。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热毒气攻眼,障翳赤涩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竹叶3-7片,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

    柴胡散--《圣惠》卷七十四

    【处方】柴胡1两(去苗),黄芩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赤芍药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犀角屑半两,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麦门冬半两(去心)。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伤寒,外证未去,身体重,发热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满。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两,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四

    柴胡散--《圣惠》卷七十

    【处方】柴胡1两(去苗),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

    参术柴苓汤--《保婴撮要》卷三

    【处方】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1钱,陈皮1钱,柴胡7分,升麻7分,山栀(炒)8分,钩籐钩1钱,甘草(炒)5分。

    【功能主治】肝经风热,脾土受克,其证善怒,睡中抽搐,遍身作痒,饮食少思;或疮疡脾气虚弱,肝气内动,肢体抽动。

    【用法用量】每次1-2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保婴撮要》卷三

    白术类方

    东子:

    白术之长:白术茯苓为药对,治小便不利,水饮头痛。白术茯苓桂枝为药对,治头晕。白术附子桂枝为药对,治关节疼痛。白术泽泻为药对,治久苦头晕。术分白术与苍术,白术量大则通大便,苍术不通大便。

    白术之短:白术性温,量大易致炎症。

    蓝莲花:白术的作用并非单一,要根据其配伍来考虑。白术配茯苓是张仲景治疗水饮最为常用的药对。从条文来看,它们的出现有以下规律。一是小便不利;二是心下满;三是多见口渴;把这三个症状联系起来看,病变的实质便是水饮停留在心下部位。心下部位即是现代医学所说的胃。水分停留于此,不能进入小肠得以吸收入血,导致机体缺水,从而小便量少,其人口渴索水。虽饮水多却不解渴,甚至胃不受纳而被迫吐出。水饮所停,只能在胃,而非膀胱。而所主小便不利则多为脱水症状,而非膀胱或尿道症状。由此可知,白术配茯苓乃逐心下停水。古人认为白术有“生津”功效。其实就是白术促进胃肠内水液吸收入血,解除机体缺水状态的结果。和人参麦冬地黄沙参这些滋阴药物的“生津”有所不同。后者大多是以胃肠内干燥无水液潴留为前提,胃肠的吸收机能不存在太大障碍。另外,白术配黄芪主治汗出而肿。《神农本草经》谓白术主“止汗”,黄芪证也是汗出而肿,两者配伍是取其合力所在。白术配伍麻黄附子也治疗肿,但其肿的同时伴随疼痛。配伍麻黄治疗的多为肾脏病之水肿,为肾脏排泄之促进药。

    白术还是治疗“眩”的要药。请看泽泻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五苓散、桂枝芍药知母汤、真武汤以及《近效方》术附汤等条文中都有“眩”。后世治疗眩的处方也常配伍白术,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千金方》里有一些治疗头眩的处方也含有白术。古人认为眩与“水气上冲”有关。“水气”居何处?最常见的部位是心下。张仲景说的“心下”多指今天的“胃”。“心下有水气”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胃内有过多的液体潴留”。需要注意,“心下有水气”不是一个纯粹的病机词汇,而是医者确确实实探测到胃内有较多的水液停留。这种腹证即是胃内振水音。那么,发生于上部的“眩”和存在于中部的心下水气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联系?古人的解释是“水气上冲”。但“水气上冲”只是从哲学上宏观上进行的推理,其实质又是什么?著者认为白术主治的“眩”应该与胃源性眩晕有关。其机理可能是胃内潴留液刺激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脑部血液流变学发生障碍,影响脑供血所致。当然,不能否认白术治疗诸如梅尼埃氏病、低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等导致的眩晕。白术治疗眩常配伍附子、茯苓和防风等。

    愿为良医。:历代经方家对于伤寒论中的术是用白术还是苍术,芍药是用白芍还是赤芍争论不休,有学者更是拿出各种资料,从地理位置,时代背景多角度试分辨出仲景所用,但都没有定论。

    ? ? 近代经方大家胡希恕胡老更是主张将所有白术改为苍术,刚开始读胡老讲座时我也相信苍术比白术好,可后来自己开始理解伤寒论原文时,发现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

    ? ? 其实只要熟读伤寒论原文,这一争论在经文中早已言明。

    ? ? 首先对于“术”,仲景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这,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从这条可知,仲景所用术可治疗大便硬。临床上白术若用到一两以上可以治疗大便硬,而苍术并没有此效果,因此可知仲景所用的是白术。

    ? ? 对于“芍药”,经文中有“脉促胸满,去芍药”的论断,临床上白芍性收敛,赤芍性发散,只有白芍会加重胸闷的症状,赤芍相反能宽胸,因此可知仲景所用的是白芍。

    ? ? 因此我认为林亿的校正并没有错。

    ......

    白术散

    注:金匮要略:见《外台》

    原文: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原方:白术 芎穷 蜀椒三分(去汗) 牡蛎(分量缺)

    右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芎穷;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

    麻黄加术汤

    原文: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原方:麻黄三两 去节 桂枝二两 去皮 甘草一两 炙 杏仁七十个 去皮尖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注:杏仁七十个约30克。

    ......

    天雄散

    原文:有方无证。

    原方:天雄三两(炮) 白术八两 桂枝六两 龙骨三两? 右四味,杵为散,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

    泽泻类方

    ......

    泽泻汤

    原文: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原文: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注:

    经方循证情报速递:1、苍术在中药理论中被认为是燥湿药,但燥湿二字除了中医学理论和法相药理,有没有客观依据。从这个实验中看出,有的!

    i 苍术会导致颌下腺腺泡萎缩,唾液分泌量减少,引起口干的症状,饮水量增加

    ii 苍术会引起血清中cAMP/cGMP,Na+-K+-ATP酶含量升高,人体机能进入亢奋状态

    iii? 苍术引起肾脏水通道蛋白2降低,肾脏对水液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显著增加,血液黏度显著增加

    上述这些变化或许就是中医“燥”理论的代表性生物学基础。

    2、苍术的主要燥性部位是挥发油部位,因此苍术麸炒可减燥,其机制不仅与挥发油的总含量下降有关,还可能与挥发油中的燥性成分转化有关。

    经方循证情报速递:古医书常用“术”笼统称呼苍术和白术这两种功效相近的药物,虽然对二者功效的区别有一定认识:“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本草崇原》”。但落实到具体的运用环境(患者、方剂),是否虚证用白术,实证用苍术,尚缺乏事实依据。

    柴苓汤是日本治疗自身免疫相关的习惯性流产的首选汉方,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和成功案例(我们整理发表在即将出版的《黄煌经方使用手册·第四版》中)。《丹溪心法》记录的柴苓汤组成为:柴胡一钱六分,半夏(汤泡七次)七分,黄芩六分,人参六分,甘草六分,白术七分半,猪苓七分半,茯苓七分半,泽泻一钱二分半,桂五分。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温服。《黄煌经方使用手册》推荐的处方为:柴胡20g,黄芩 10g,姜半夏10g,生晒参5g,生甘草5g,白术20g,茯苓20g,猪苓20g,桂枝15g,泽泻20g,干姜10g,红枣20g。以水800mL,煮取汤液400mL,分2~3次温服。药后避风,忌食冷物,如饮热水,让微微汗出,更佳。中国医生使用柴苓汤时大多用白术。而日本的柴苓汤有两种组成,分别用了苍术(津村公司)和白术(Kracie公司),本文中姑且称之为苍术方和白术方。日本过去对于复发性流产的研究使用的均为苍术方。

    研究是这样做的:

    研究者纳入了52例免疫相关的习惯性流产患者(表现为抗核抗体(ANA)或抗心磷脂抗体(ACLA)阳性,目前认为极有可能正是因为上述自身免疫因素,导致母体对胎儿的排斥,引起习惯性流产),先用苍术方,2月以上自身抗体未见下降即视为无效,经过2周洗脱期后改用白术方2月观察疗效。

    研究者做了很细致的疗效统计,发现苍术方疗效不错,可以降低一部分患者的自身抗体滴度,让患者成功受孕分娩。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首先采用苍术方无效的患者,作为“挽救疗法”的白术方有效率很高,甚至高于一线苍术方的疗效,也就是说仅仅通过将苍术改为白术便可显著提高疗效。(具体数字见上表)

    苍术方下调ACLA的IgG,白术方下调IgM。提示或可通过自身抗体特点选择中医处方。

    虽然本研究中药物的使用完全未考虑辨证,但研究结束后对苍术方和白术方的有效例进行了证候分析和比较,发现白术方的消化道不良和虚证更显著,或许也可通过这两点鉴别白术方和苍术方。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柴苓汤中选择白术和苍术的不同处方治疗习惯性流产的临床实践,发现白术方疗效可能优于惯用的苍术方,尤其对于伴有消化不良、虚证、ACLA-IgM异常的患者应首选白术方。

    东子:其人苦于冒眩,主诉头晕,问诊动静皆晕,或动时证轻,静时证重。白术比例大于泽泻,效更佳。

    ......

    茯苓泽泻汤

    原文: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外台)云:治消渴脉络胃反吐食之,有小麦一升)。《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原方: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注:

    东子:茯苓泽泻汤即泽泻汤合茯苓甘草汤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增量茯苓生姜,减量泽泻。

    ......

    柴苓汤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柴苓汤的功效与作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延伸阅读:中药鉴定的方法有哪些

    中药鉴定的方法常见的有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

    1、来源鉴定是应用动物、植物、矿物的分类学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研究,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以保证应用品种的准确,包括观察植物形态,核对文献,核对中药标本等方式。

    2、性状鉴定是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包括观察中药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气、味等。

    3、显微鉴定是利用显微技术对中药进行显微分析,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的一种鉴定方式,包括组织鉴定和粉末鉴定两种方式。

    4、理化鉴定是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或仪器分析方法,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程度的一种鉴定方法。包括一般常数的测定、一般理化鉴别、色谱法、光谱法等。

    • 分享:

      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