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育网(nwobb.com)搜集、整理了:本文《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法半夏的功效和作用》,包含各种中药材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常识,更多内容功效与作用请查看微信公众号:有育(gh_b1003d72df97)。
法半夏的功效和作用 半夏的药性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法半夏的功效和作用,以及半夏的药性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2008年6月,建昌帮药业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昌帮中药业发祥于南城,以擅长传统饮片加工炮制、药材集散交易著称。药业源于东晋,兴于宋元,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国30-40年代。药技流传赣闽40余市县,在台、粤、港及东南亚地区也有影响。药界至今还有:“药不过建昌不行”之说。
”建昌帮”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药帮,其发祥地在江西南城县建昌镇(现福州市建昌县),以擅长传统加工炮制,药材集散交易著称。药材加工炮制自成体系,流传赣、闽40多个县,影响远涉台、粤、港及东南亚。
建昌帮炮制技术流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南糠北麸”的辅料差异、工具多样性和一刀多用,以及取法于烹饪(炆、煨等)的独特炮制加工方法。
在工具方面
刀刨齐全,特色工具多。切药刀与众不同,把长,面大,线直,刃深,吃硬、省力,可一刀多用。切片斜、薄、大、光。由于樟、建两帮工具有所不同,旧时药界有“见刀认帮”之说。
其创制的“雷公刨”相传发明已久,沿用至今。不仅效力高且刨的药片以纵片为多,均匀美观。
其他铜铁木陶等各种材质的特种工具如枳壳榨、槟榔榉、香附铲、泽泻笼、茯苓刀、附子筛、麦芽篓、炆药坛、圆木甑、猪肝色刀石、硫磺柜、木火焙、篾烘笼等,均古朴简便,各得其所,运用有别。
豚刀(建刀)、雷公刨是最具特色的加工工具,是全国有名的三种中药加工刀之一(另两种是禹州大圆型禹刀,樟树药帮是小刀面汉刀)。
豚刀(建刀)即切药刀具,具有“体重、把长、刀面阔大、刀口线直、刃深锋利、吃硬省力、一刀多用”等特点,适合切制根及根茎、藤木、果实、全草等类药材,包括各种规格的片、段、丝、块。雷公刨又称药刨,适合刨制长、斜、直、圆各形薄片或厚片,刨片片形均匀美观,片张可大可小、可厚可薄,工作效率较高。
刀工包括拈个、斜捉、直握、手托四种,送药切制法。
刨法包括药斗加压刨法、手按刨法、压板刨法、长斗刨法四种,习称“刀刨八法”。
药界过去有“具刀认帮”,“刀法不同,建刀更有用”的说法。
在辅料方面
有选料独特、遵古道地、制备考究、一物多用的特点。其中尤以谷糠炒最有特色,如有谷糠煨、煅制药材,蜜糠炒炙多种药材,同时谷糠还用于净选、润制、吸湿、密封养护等,使“南糠北麸”成为南北药帮炮制流派的一个显著区别。其它辅料,如白矾、朴硝、童便、米泔水、硫磺、砂子等的运用也各有特色。
炮制工艺方面
东晋时期医药学家葛洪在麻姑山采药制药,经过历代医药人士不断积累和发展,工具、辅料、工艺独具风格,讲求形、色、气、味,在饮片炮制方面形成毒性低、疗效高的特点。在建昌帮炮炙十三法(炒、炙、煨、煅、蒸、煮、炆、熬、淬、霜、曲、芽、复制和其他制法)中,尤以炒、炙、煨、炆、蒸法工艺特色为多。
建昌帮严守净选、切制、炮制三关质量,充分运用或借鉴了烹调学技术。重视水制,处处讲“四季水性”,“看水头“”。有“”冬水善夏水煞”,“少浸多润莫伤水”,“三分刀功七分润功”,“切药个徒弟,润药个师傅”等行话。水制注意区分四季水性,润制药材“看水头”,有“冬水善,夏水恶”、“不明水性,就不懂水制”、“久洗无药味,久泡无药气,少泡多润莫伤水,无气无味卖药渣”等水制法经验行话。另外还有”辅料虽贵,必不得短斤两”、“谨伺水火不失其度,炮炙精细逞其巧妙”、“火制和水火共制与烹调技术相通”等等行话(规矩)。
“建昌帮”非常熟谙文武火候的运用,长于武火急速快炒,使饮片色艳,气香;多用文火煨、炙,使饮片纯真味厚;精于各种去毒工艺,使饮片毒低效高。创出了“建昌帮”中药饮片系列拳头产品,如煨附片、姜半夏、明天麻、贺茯苓、炆熟地、山药片等。仅附子一味就有四种炮制品(煨附片、阴附片、阳附片、淡附片),长年销往闽、浙、赣各地。
炆
炆,煴也。(出自《集韵》)即没有火焰的微火。用微火炖食物或熬菜,近乎北方烹调法的“烧”,故有“南炆北烧”之说;指质韧的食物放入镬(锅)中,加入适量的汤水,利用文火炊软及致熟的烹调方法。
具体炆法炮制工艺
取净药材,加水浸透后,放入炆药罐内,加入清水,上盖,移至围灶内,罐周围堆满干糠,点火炆2 ~ 3 天,中途加入砂仁、陈皮末等拌匀,炆至糠尽灰冷,药熟汁干时,取出,干燥。
《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2008 年版)?
炆地黄
取生地黄,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加水浸透后,放入炆药罐内,加入清水,上盖,移置围灶内,罐周围堆满干糠,点火炆2 d,中途加入砂仁、陈皮末搅匀,炆至糠尽灰冷、药熟汁干时,取出干燥至半干,入容器内,用黄酒搅匀,待酒吸尽后,置木甑内,蒸4 ~ 6 h,取出,干燥至半干时,切厚片,干燥。每100 kg 生地黄,用砂仁、陈皮末各1. 5 kg,黄酒20 kg。
炆何首乌
取净何首乌片,浸透,加黑豆,放入炆药罐内,加温水,上盖,移至围灶内,罐四周放置木炭和干糠( 每100 kg 何首乌,用木炭5 kg,干糠80 kg) 点燃后炆1 ~ 2 d,至糠尽灰冷或药透汁干时,取出,干燥,筛去黑豆渣; 再用黄酒搅匀,待吸尽后,蒸4~ 6 h,停火密闭一夜,取出,干燥。每100 kg 何首乌,用黑豆10kg,黄酒20 kg。
炆黄精
取原药除去杂质,洗净,用清水漂约1 d,取出,沥干水,放入炆药罐内,每罐装药至2 /3,加入温水,上盖,移至围灶内,罐间放入少量木炭,并堆放干糠,点燃后炆1 天,至药熟透汁尽,取出,干燥; 用酒喷洒均匀,闷润,待吸尽后,蒸4 ~ 6 h,焖一夜,至转黑色时,取出,干燥至半干,切斜厚片,干燥。每100 kg黄精,用黄酒20 kg。
炆远志
取净甘草,切段,打扁,与净远志搅匀,置炆药罐内,加温水适量( 以平药面为度) ,上盖; 将罐移置围灶内,按药材100kg: 干糠50 kg 的比例堆放干糠于罐四周,点火,炆4 ~ 6 h,至罐内汁水基本吸尽时,取出,捡去甘草,干燥。每100 kg 远志,用甘草6 kg。
加深理解:
炆熟地
?一般制法
10~11月间挖取根茎,除去茎叶,须根,洗净泥土,置焙床上缓缓烘闷至八成干时,再搓捻成圆形即为干地黄。再加米酒反复九次蒸晒至黑色即为熟地黄。
炆熟地制法
取生地以清水洗净泥沙,水浸 15~24 h(其浸泡时间一般以春、夏、秋、冬季节而定)。然后同水液装入酒坛中,并分层次加入陈皮,水面应低坛口3寸左右,加盖。再选一避风处,用砖石砌一围灶,四角留有通风口,底层放入易燃物,上盖适量的干谷壳(糠皮)。将装药的坛放入中央,再发火,中途不断加入谷壳,使其燃烧。炆24h左右,停火,待冷后倒出。原汁水另存放,将熟地黄晒至半干,用原汁水加入米酒和砂仁(研细末)拌入熟地黄内使其缓缓闷润吸干,上木颤蒸一次。再晒或打扁或竹刀切成片,然后晒至全干瓦缸收藏待用。此法炮制的优点颇多,其操作工艺较简便易行,滋补力胜于单蒸法。因地黄在陶器坛中文火慢炊,其气香、味真,熟透后具有色黑如漆,味甜如怡,补血滋阴健脾胃等优点。
姜矾半夏
一般炮制法
夏秋(7~9月)间采挖块茎,除去残茎、须根及泥沙,擦去外皮,用水 (加少量明矾)漂净后,晒干或烘干,即为生半夏。再加甘草石灰汤泡后即为法半夏。
姜矾半夏
取生半夏去净杂质,大小分档,倒入缸内用清水浸漂约3~4天 (具体浸漂时间应根据季节而定)。每天换水 2~3 次,如春夏季节可适量加些明矾同漂。然后捞出,晾晒至八成干,待室内摊凉后,再每公斤半夏用明矾20g,朴硝24g。夏季用40g和少量醋液加适量冷开水冲和拌入半夏中腌数小时,再每公斤半夏用鲜生姜72g,大皂角、薄荷、陈皮、甘草各20g切碎,煎煮成适量的药液摊凉。倒入半夏中浸泡,然后将麻布盖于缸面,上放所煎药渣密闭缸口放适当阴凉处。约七周后捞起,去除药渣,长流水洗净,晒干。需用时开水泡润,切中片晒干即可。
“建帮”药界炮制半夏是沿用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以辅料(佐药)解半夏毒的经验改革的药物相互为制法。它具有协同和拮抗作用,饮片色泽鲜艳,异味和副作用小,还能增强燥湿化痰止呕等功效,尤以用于停饮和湿邪阻滞之呕吐最为适宜。
明天麻?
?一般炮制法
春季出芽时采挖,质量较差,叫春麻;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的为冬麻,质较佳。挖出后,除去地上茎叶和蜜环菌丝,擦去外皮,洗净,蒸或煮熟,压平,切片,烘干(中途用硫磺火熏一次以防霉变)。
明天麻制法
取天麻大小分档,先用米汤水洗净,再用生姜捣烂取汁浸润天麻12h左右(具体时间以吸干姜汁为宜)。然后摊晾半干入木颤蒸lh,取出,用木板加重压扁(如春夏梅雨季节应用硫磺火熏一次以防霉变)。晾润至七八成干时切或刨薄片晒干备用。 天麻,味辛甘性平有小毒。乃肝经气分治风之要药,尤对风痰所致的头痛,眩晕更为有效。它含有生物碱粘液汁等。因此,用生姜汁蒸制,较为适宜。既可解除它的毒性和麻味,还可增强它的镇痉止痛,消风化痰,宽胸利肠等功效。经此法炮制后药性转温,服用后效果良好,从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煨附子
一般炮制方法
夏季(6月中旬即小暑前后)采挖。切除地上茎叶,洗去泥土,用胆巴水(即盐卤)浸漂半月后,再投入水中煮熟(并加食盐反复浸泡)即成盐附子(用红糖焦米水或少量菜油煎成浓茶色)。同清水共漂至微麻舌时,取出蒸熟,晒干,或用黑豆甘草共煮透心再切片称黑顺片。将附子去皮尖,切片水漂,蒸熟用硫磺火熏一次晒千,称白附片或熟附片。
煨附子制法
阴附片
取生附子反复浸漂4~7天,每天换水3次,捞出,按层次入木甑内蒸至中间无白心时取出晒干,需用时以开水泡润切薄片晒干即可。
阳附片
取生盐附子漂净,纵切厚片,入清水中浸漂3~6天,每天换水3次然后捞出晒干(晒时要经常翻动)。用河内沙子武火炒至附片两面鼓起,筛去沙子摊凉即可。
炆附片
取大个生盐附子(又称特级超雄)入缸中清水漂浸 3~10天(根据传统经验附子一般按季节分为春三天、夏四天、秋七天、冬十天浸漂)。每天换水2~3次捞出摊晾半天,然后在室内选一避风防火处,再用砖石砌一围圈(应根据附子多少而决定围圈大小)高2尺。取适量谷壳灰或柴灰筛净杂质平铺地面,再将附子放入逐个站立放平,或头尾交错压紧,至没有空隙(不能重叠)。
每公斤附子加鲜生姜120g,切薄片平铺于附子上面,再加盖二层牛胶纸或草纸。要求盖严,再平铺食指二节样厚净灰,灰一定要盖平,否则易烧坏附子。然后再放稻草等易燃物于灰上,再倒入干燥的谷壳后发火。待谷壳全部烧完后再摊晾1天,取出附子筛去灰屑,再入木甑清蒸12h,晒至全干需用开水泡润切薄片(饮片要求:断面有微孔,呈角质,黄黑色,透明,光亮为佳),晾晒干即得。
张祯祥老人被誉当今建帮“第一人”
他从14岁就进入当时的建康药店学习“建昌帮”饮片炮制技艺,至今没有一天离开过中药,是“建昌帮”炮制技艺的正宗传人。如今,帮中的“煨附子”、“阴附片”、“淡附片”等特色饮片在南城只有他一人能够娴熟地炮制。
为能够将“建昌帮”中药业发扬光大,早在1982年春,张祯祥就积极参与县医药卫生学会开展的“发掘整理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技术”科研课题,将自己掌握的饮片炮制技术口述成文,和其他成员一起共同编纂完成了23万字的《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法》专著,制作了经专家鉴定的200多个“建昌帮”特色饮片标本,使“建昌帮”炮制技艺的传承有了可靠的参照蓝本。
在张祯祥的家中,老人端出了两箱100多本、近500万字的“药工札记”,那是他平时在炮制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凝聚着他一生的心血和汗水。
张祯祥老人说:中药包括药材、饮片、中成药,同样的药材因为炮制技艺不同,其药的毒性和有效成份不一,所以同一种中药饮片有不同药效的“炮制名”。现在许多中医不懂炮制,开出的药方只有药名而没有“炮制名”,进而极大地影响了中药的疗效。以黄连为例,经过炮制后,黄连可分为醋黄连、猪胆黄连、黄连炭、茱萸黄连、姜黄连、酒黄连等六七种,每种黄连的疗效都不相同,单单开出“黄连”两字药方,根本不能达到药到病除的功效。同时,懂得中药炮制技术的人又太少,致使许多中药只能是作为原药材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中医的发展。
一、性状不同
1、生半夏:半夏的块茎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气微,味辛辣、麻香而刺喉。以个大、质坚实、色白、粉性定者为佳。
2、法半夏: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或棕。质较松脆或硬脆。
二、生长习性不同
1、生半夏:半夏的生境分布除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尚未发现野生的外,全国各地广布,生长于海拔2500米以下,常见于草坡、荒地、玉米地、田边或疏林下,是旱地中的杂草之一。朝鲜、日本也有。
2、法半夏:生长在海拔2500米以下,常见于草坡、荒地、玉米地、田边或疏林下,为旱地中的杂草之一。该种喜暖温潮湿,耐荫蔽;可栽培于林下或果树行间,或与其它作物间作,可用块茎、珠芽或种子繁殖。
/iknow-pic.cdn.bcebos.com/6609c93d70cf3bc7e42ace95de00baa1cd112aa4"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6609c93d70cf3bc7e42ace95de00baa1cd112aa4?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
三、功效不同
1、生半夏:功效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2、法半夏: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低。功效为治疗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参考资料来源:
/baike.baidu.com/item/%E6%B3%95%E5%8D%8A%E5%A4%8F/5138457"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法半夏"百度百科-法半夏
/baike.baidu.com/item/%E7%94%9F%E5%8D%8A%E5%A4%8F/12760034?fr=aladdin"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生半夏"百度百科-生半夏
脾胃伤引起清气下陷,阴火上乘
参、芪、术、草以补脾胃;
羌活、升、柴以助阳升,且有引经作用;
石膏、芩、连以泻阴火
【来源】《脾胃论》卷上。【组成】柴胡一两五钱甘草炙,一两黄芪一两 苍术泔浸一两去黑皮,且作片子,日曝干,锉碎炒羌活一两 升麻八钱 人参七钱 黄芩七钱黄连去须酒制,五钱,炒 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
【用法】上件哎咀,每服三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早饭后、午饭前,间日服。服药之时,宜减食,宜美食。服药讫,忌语话一二时辰许,及酒、湿面、大料之类,恐大湿热之物,复助火邪而愈损元气也。亦忌冷水及寒凉淡渗之物及诸果,恐阳气不能生旺也。宜温食及薄滋味以助阳气。
【功效】补脾胃,升阳气,尿频、尿急溲后尿道口灼热不适时泻阴火。
【主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右关脉缓弱,或弦或浮数。
症状:尿频短赤,尿道灼热疼痛,发热、小腹坠胀,神疲乏力,便溏,腰酸痛,身体困重,食欲不振,口干时苦,口腔黏膜疼痛,皮肤瘙痒,伴腹胀,时伴呃气,口腔及前阴溃疡
【方义】本证因脾胃伤,清气下陷,阴火上乘,故用 参、芪、术、草以补脾胃;
臣以 羌活、升、柴以助阳升,且有引经作用;
佐以 石膏、芩、连以泻阴火。
【验案精选】
1.妇女尿道综合征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对妇女尿道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基本方为:
黄芪、太子参各10g,升麻、柴胡各3g,黄连5g,黄芩、泽泻、蝉蜕、乌药各10g,石韦30g,琥珀2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个月。
典型病例:张某,女,50 岁。1999-06-03 初诊。患者因尿频、尿急溲后尿道口灼热不适时轻时重3个月,在多家医院诊治,经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并多次检查已除外细菌、真菌感染。妇科检查(-),宫颈分泌物培养支原体(-)。
刻诊:形瘦面黄,腰酸乏力,尿频,尿急,小腹坠胀,溲后尿道口或有灼热感,纳差,少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软。尿常规及24小时尿沉渣计数正常。
予上方加合欢皮10g治疗,连服7日后诸症明显好转。嗣后在原方基础上加入杜仲、焦山楂、焦神曲等,续服15 日后诸症俱除,再服15日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未复发。
2.淋证(泌尿道感染) 刘某某,女,42岁,2003年5月16日初诊
患泌尿系感染4年,症见:尿频短赤,尿道灼热疼痛,发热,小腹坠胀,神疲乏力,便溏,腰酸痛,纳少,眠差,胃怕凉,舌淡齿痕,苔黄腻,脉沉弦细。
尿常规:潜血(+++),红细胞10~20个/HP,白细胞10~15个/HP诊断:淋证(慢性热淋),辨证属脾虚清阳不升,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治宜益气健脾,升发清阳,清利湿热,宗东垣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味,处方:
黄芪15g,党参10g,炒白术12g,苍术10g,黄芩10g,黄连3g,柴胡15g,炙甘草6g,升麻6g,羌活10g,石膏15g,薏苡仁30g,黄柏6g,滑石30g,怀牛膝10g,7付,每日1付,水煎滤取清汁约500ml,分3次温服,二诊热退,尿频和尿道灼热明显减轻,尿常规:潜血(+),WBC5~8个/HP RBC5~10个/HP,守方7付。
3诊尿常规化验正常,症状消失,大便成形。舌质转淡红,齿痕消失,苔薄黄,脉象和缓有力,守方治疗月余,后以补中益气丸、小柴胡颗粒善后巩固,尿检正常,精神饱满,体力渐增,随访4年未复发。
3.慢性肾炎 晋某,女,48岁,1998年3月12日初诊。患慢性肾炎5年,曾经中西药治疗少效。
诊见:疲乏无力,身体困重,腰部酸痛,食欲不振,口干时苦,大便溏泄。舌质暗淡、有齿痕,苔薄黄腻、根厚。脉沉无力。小便常规:PRO(+++),BLD(++),小便镜检:RBC(3~5),WBC(3~5),肾功能CCr76ml/min,Cr133μmol/L,BUN64mmol/L。BP130/85mmHg。
中医辨证为脾阳不升,湿热下注。治宜健脾助运、升阳益气、清利湿热。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
处方:红参6g,炙黄芪15g,苍白术各 10g,茯苓10g,炙甘草6g,升麻6g,柴胡 10g,羌胡10g,黄柏10g,石韦 30g,白茅根30g,白花蛇舌草 30g,桑寄生15g,丹参30g,水蛭6g,7剂,每日1剂,水煎取500ml,分4次,早、中、晚餐及睡前1小时温服。
二诊时自觉症状明显好转,食欲增强,大便成形。效不更方,守上方继服7剂。三诊时,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尿常规及各项实验检测指标较前明显好转。
守上方加篇蓄、瞿麦各15g。前后加减服至3个月,诸症若失,各项实验指标正常。继以上方加减治疗半年,随访至今未发。
4.口腔黏膜白斑 患者赵某,因近半年来自觉口腔黏膜疼痛,用舌舔时有粗糙发涩之感,到广东省口腔医院诊断为“口腔黏膜苔癣样变”,后到数家口腔医院确诊为口腔黏膜白斑来诊。来时诉口中黏膜不适,辛辣刺激敏感,伴口干,稍口苦,胃纳正常,二便调。
症见: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片,稍高出于黏膜,不能剥离,部分黏膜充血明显,糜烂,有出血点,舌红苔黄腻,舌面左中侧有一块0.8cmx2cm 舌苔剥脱,脉滑。
思患者脾开窍于口,脾胃气虚,津不上承,脾窍失养故变生口腔黏膜病,治以益气升津、清热祛湿兼以凉血。
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治疗:
黄芪15g,白术10g,党参15g,羌活6g,柴胡6g,炙甘草5g,赤芍15g,黄连5g,天花粉6g,香薷5g,法半夏10g,石斛5g,玉竹15g,每日1剂,水煎服。
服用1周后觉口腔黏膜疼痛感减,见黏膜充血减,出血点消失,前后共服药3个多月,黏膜靡烂愈合,白斑消失,恢复正常,剥脱舌苔处少许薄白苔生长,临床治愈。
5.小腿湿疹 患者王某,男性,53岁,因双下肢皮疹3年来诊,患者近 3年前开始出现双小腿皮疹,绿豆大小,突出皮肤,瘙痒,抓之破溃有黄水渗出,夏季重,秋季稍减轻,曾到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下肢湿疹,服用中西药效果欠佳来诊,来诊时诉小腿皮肤瘙痒,伴腹胀,时伴呃气,胃纳正常,大便黏滞不爽,小便黄。
症见双小腿皮疹密集增生,部分有瘢痕,有渗液,舌胖大质淡红有齿印,苔黄厚腻,脉滑,查看患者既往病例以清热凉血为主,思此病为脾胃气虚,且过食寒冷,脾胃更伤,脾不升清,运化失常。
水湿下注,蕴而化热,浸淫肌肤而致;夏季湿主气,症状加重,秋燥湿少症状减轻;久病则虚,血虚生风,故瘙痒难忍。
治疗以益气养阴、清热祛湿补血祛风为主,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补血驱风药治疗:
黄芪15g,苍术10g,党参15g,羌活6g,柴胡6g,炙甘草5g,黄连5g,黄柏10g,当归10g,首乌15g,荆芥10g,蜂房5g,每日1剂,水煎服。以此方加减,因经常出差间断治疗半年,服药30余剂后皮疹消失。
6.狐盛病(白塞综合征) 李某,女,28岁,农民,患者3年前患口腔及前阴溃疡,曾赴某京市级医院就诊,诊为白塞综合征,服中西药物好转,但每年春季既有发作,多方求治至秋方愈,持续 3年。
刻下:舌及口腔有3个大米粒至绿豆大小之溃疡,上有灰白苔,大阴唇双侧上部有片状溃疡,疼痛剧烈,双眼巩膜微红,面色乍赤乍黑乍白,心烦失眠,纳差,大便溏,小便略黄,形体消瘦,倦怠乏力嗜卧,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滑数。
分析:本证为肝木克土,脾胃虚弱,阴火扰乱。
故方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
柴胡6g,党参10g,生黄芪18g,苍术10g,甘草10g,生薏苡仁30g,生石膏30g,黄芩10g,黄连6g,黄柏12g,防风6g,生白芍15g,辽沙参15g,升麻3g,制乳没各9g。日1剂,以本方加减共服 35 剂,并以当归15g,生地15g,苦参30g,木通10g,冰片1g(水飞),煎汤漱口及外洗阴部。每日2次,每次外洗10分钟。
外用药共10剂,至4月20日口腔及阴部溃疡愈合,他证亦消,为防病情反复,嘱其继服10剂善后,1989年2月24 日来诊所,病情无发作,嘱其按原方再服 10剂,以防春季死灰复燃,随访4年未再复发。
半夏是植物名,又名地文、守田等,属天南星目、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半夏,生于夏至日前后。此时,一阴生,天地间不再是纯阳之气,夏天也过半,故名半夏。
夏根浅,喜温和、湿润气候,怕干旱,忌高温.夏季宜在半阴半阳中生长,畏强光;在阳光直射或水分不足条件下,易发生倒苗.耐阴,耐寒,块茎能自然越冬.要求土壤湿润、肥沃、深厚,土壤含水量在20%~30%、pH值6~7呈中性反应的沙质壤土较为适宜。
一般对土壤要求不严,除盐碱土、砾土、过沙、过粘以及易积水之地不宜种植外,其他土壤基本均可,但以疏松肥沃沙质壤土为好.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
扩展资料:
半夏是一种杂草性很强的植物.具体表现为:
1、具有多种繁殖方式.它既可营块茎和珠芽无性繁殖,又可营种子繁殖,从而使半夏可以避开许多不利因素,如严冬、酷夏、干旱、水涝以及传粉媒介缺乏等情况,保证种质的延续和更新。
2、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人们从事农事操作必定要对杂草进行有意或无意的刈割和践踏.试验表明,对半夏而言,这种伤害只能损伤半夏的地上部分,地下部分依然可以在适当时候再抽叶生长,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半夏能够在旱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3、具有较宽的生态幅.凡是杂草大多具较大的耐受性,表现有较宽的生态幅和分布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夏(中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旱半夏
关于法半夏的功效和作用和半夏的药性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延伸阅读:中药鉴定的方法有哪些
中药鉴定的方法常见的有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
1、来源鉴定是应用动物、植物、矿物的分类学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研究,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以保证应用品种的准确,包括观察植物形态,核对文献,核对中药标本等方式。
2、性状鉴定是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包括观察中药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气、味等。
3、显微鉴定是利用显微技术对中药进行显微分析,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的一种鉴定方式,包括组织鉴定和粉末鉴定两种方式。
4、理化鉴定是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或仪器分析方法,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程度的一种鉴定方法。包括一般常数的测定、一般理化鉴别、色谱法、光谱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