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育网_专业的育儿网站

首页 > 生活 > 营养  >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皂荚丸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皂荚丸的功效与作用

11-12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皂荚丸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皂荚丸的功效与作用

有育网(nwobb.com)搜集、整理了:本文《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皂荚丸的功效与作用》,包含各种中药材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常识,更多内容功效与作用请查看微信公众号:有育(gh_b1003d72df97)。

皂荚丸的功效与作用 皂荚丸治肺中积痰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皂荚丸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皂荚丸治肺中积痰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1、皂荚和化橘红去痰的配方比例
  • 2、皂荚加红枣来自于哪里
  • 3、中草药:猪牙皂的功效与作用
  • 4、皂荚红枣汤出自哪里
  • 5、中草药名方:插耳皂荚丸的功效与作用
  • 6、肥皂荚丸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生姜9g 甘草6g 大枣 8g 皂荚6g上5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分3次温服.(功效)通调营卫,平喘涤痰。(主治)胸膈痞满,咳吐浊唾涎沫,咳喘不得平卧,舌淡苔 白腻,脉数或缓滑。(临证加减)1.治桂枝去芍药汤而吐浊唾涎沫者。[方极]2.胸中热而吐涎沫,或咳者,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主之。[方机]3.小儿滞赜(痰溃于赜下),其甚者为鼻渊,为风涎潮,而 口鼻间及腮赤者。本方加半夏效良。[类聚方集贤]。《外台》桔梗白散 (又名:三物白散、白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桔梗3g 巴豆1g 贝母3g 上3味为散.合于臼中杵之,以白开水和服。强人lg,羸 者减之。成人内 服,一般用0.1—0.3g,老幼酌减。(功效)功逐水饮,温下寒实。(主治] 主证:肺痈重证属寒实者,症见咳嗽,咯吐“浊唾腥臭”之 痰;胸胁心下硬满而痛,拒按,呼吸不利,不大便,不发热,不 口渴,不烦躁,舌苔白滑,脉沉迟或沉紧。副证:胸膈满闷,恶寒身痛,或咳吐脓黏臭痰。(临证加减) L桔梗白散治疗肺痈:包括初晚期不同之病例,都是经用千 金苇茎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桔梗汤、泻白散,以及西药青霉素 等治疗多日不效,而改用桔梗白散取效。一般下午服药,至晚上 泻下十数次,服冷粥一碗而泻止,次日热退,胸畅,咳嗽痰消, 继而以肃肺化痰收功。仲医杂志,1962,t9,:23,江苏中医,1958,t1):1432.以巴豆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症:用巴豆去皮及白膜取仁生 用,切碎成细小颗粒,置胶囊吞服,每服lOOmg,小儿酌减, 至畅泻为度,每天量以不超过400mg为宜.一般12小时内服药 1一3次,胆绞痛多能缓解。疼痛缓解后,给予口服驱虫净驱蛔 虫,按每公斤体重3mg给药,少数病例于入院时和巴豆同时给 药。[新医药学杂志,1977,cz,:18-]3.本方去川贝、桔梗,加大黄、干姜,炼蜜为丸。治心腹 诸卒暴百病,中恶客杵,心腹胀满,卒病如锥刺,气急口噤,停 尸卒死等症。近代也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属寒实型者,名 三物备急丸。[千金方]4.本方去川贝、桔梗,加生半夏、白矾、白砒、雄黄,为 末糊丸。治诸般咳嗽、吼气(治咳嗽,茶水送下;吼气,桑白皮 煎汤送下),名三白丸。[增补万病回春]5。本方加雄黄、郁金。治白喉效佳,名复方巴豆散。《千金》苇茎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工苇茎30g 薏苡仁10~20g 桃仁 log 冬瓜仁log 上4味,以水1000ml,先煮苇茎,取500ml,去滓,下余 味,煮取200ral,分2次服,每次服lOOml。(功效}清热化痰,逐瘀排脓。(主治) 主证:肺痈,咳嗽,咳吐腥臭黄痰、脓血,胸中隐隐作痛, 咳时尤甚,口干咽燥,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副证:胸中甲错,胸闷气短。(临证加减)1.肺痈;脓将成,选加蒲公英、金银花、鱼腥草、、连翘, 以增加清热解毒之力,促其消散;脓已成者,加桔梗、甘草、贝 母、白芷,以促之化痰排脓;咳吐浊痰量多者,加葶苈子,以祛 痰行水;肺经热重者,合泻白散,以清肺热。2。麻疹中期,疹已透发,症见发热咳嗽痰多,口渴,呼吸 急促者,为肺热甚,本方去桃仁,加桑白皮、黄芩、贝母,以泻 肺清热化痰。3。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等属肺热咳嗽者,酌配麻杏石 甘汤、泻白散或白虎汤。4.热病后期,余热未尽,而见咳嗽痰多,加丝瓜络、栝蒌 皮、枇杷叶,以清泄肺热而化痰。5.凡小儿连咳十声,不能回转,半日方回者,千金苇茎汤 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皂荚丸原方组成注解为皂荚和大枣,皂荚8两、大枣适量,用法为皂荚去皮煮后,研磨成粉,与枣膏混合服用。皂荚丸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咳而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古籍《金匮要略》是最早的一部研究诸科疾病的医学专著。理论基础和临床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其中许多方剂有很高的疗效,所以对后世临床治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猪牙皂

    (《别录》)

    【异名】皂荚(《本经》),鸡栖子(《广志》),皂角(《肘后方》),猪牙皂角(《海上集偏方》),牙皂(《本事方》),乌犀(《纲目》),小皂(《本经逢原》),眉皂、小皂荚(《中药志》)。

    【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已衰老或受伤害后所结之果实。植物形态详"皂荚"条。

    【采集】秋末,将成熟的果实采下,晒干。

    【药材】干燥荚果呈圆柱形,略扁,弯曲作镰形,长5~10厘米,宽5~12毫米。表面紫棕色或紫黑色,被灰白色粉霜,擦去后有光泽,并有细小的疣状突起及线状裂纹,腹缝线突起呈棱脊状,背缝线突起不显著而有棕纵纹。先端有喙状的花柱残基,基部有果柄残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外层棕,中间黄白色,中心较软,有淡绿或淡棕的丝状物与斜向网纹,纵向剖开可见排列整齐的凹窝,很少见种子。臭微,有 *** 性,嗅其粉末则作喷嚏,味先甜后辣。以个小饱满、色紫黑、有光泽、无果柄、质坚硬、肉多而粘、断面淡绿色者为佳。

    主产四川、贵州、云南、山东。此外,陕西、湖北、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江苏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猪牙皂果实含皂甙。

    【炮制】拣净杂质,洗净晒干,用时捣碎。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皂荚,须要赤腻肥并不蛀者,用新汲水浸一宿,铜刀削上粗皮,用酥反复炙,酥尽为度,捶去子,捣筛,(每)皂荚一两,(用)酥二分。"

    ②王好古:"凡用皂荚有蜜嵌、酥炙、绞汁、烧灰之异,各依方法。"

    【性味】辛咸,温,有毒。

    ①《本经》:"味辛咸,温。"

    ②《别录》:"有小毒。"

    ③《药品化义》:"味大辛,性热。"

    ④《长沙药解》:"味辛苦涩。"

    【归经】入肺、胃、大肠经。

    ①《汤液本草》:"入厥阴经。"

    ②《纲目》:"入手太阴、阳明经气分。"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胃二经。"

    【功用主治】通窍,涤痰,搜风,杀虫。治中风口噤,头风,风痼,喉痹,痰喘,痞满积滞,关格不通,痈肿,疥癞,癣疾,头疮。

    ①《本经》:"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

    ②《别录》:"疗腹胀满,消谷,除咳嗽囊结,妇人胞不落,明目益精。"

    ③《药性论》:"主破坚症,腹中痛,能堕胎。将皂荚于酒中,取尽其精,煎之成膏,涂帛,贴一切肿毒,兼能止疼痛。"

    ④《日华子本草》:"通关节,除头风,消痰,杀劳虫。治骨蒸,开胃及中风口噤。"

    ⑤王好古:"按肝风,泻肝气。"

    ⑥《本草会编》:"烧烟,熏久痢脱肛。"

    ⑦《纲目》:"通肺及大肠气,治咽喉痹塞,痰气喘咳,风疠,疥癣。"

    ⑧《本草述》:"主治中暑风,喉塞肿痛,风邪痫疾,风涎眩晕,胸膈痞塞,痰逆呕吐反胃,除风湿肿淌,利二便关膈。"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冼,研末掺或调敷,吹鼻,熬膏涂,烧烟熏。

    【宜忌】体弱者及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青葙子(一作柏实)为之使。恶麦门冬。畏空青、人参、苦参。"

    ②《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③《本草备要》:"年老气虚人忌用。"

    ④《得配本草》:"阴虚痰盛,热极生风者禁用。"

    【选方】①治卒中风,风涎潮于上膈,痹气不通,昏昏若醉,形体惛闷,四肢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似利微有涎出:猪牙皂角四挺(削去黑皮),晋矾一两。二味同捣罗为细末,再研为散,如有患者,可服半钱,重者三字匕,温水调灌下,不大呕吐,只是微微涎稀冷出,或一升二升,当时惺惺,次缓而调治,不可便大段吐之,恐过,伤人命。(孙用和救急稀涎散)

    ②治中风口噤不开,涎潮壅上:皂角一挺(去皮),猪脂涂炙,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气壮者二钱,以吐出风涎为度。(《简要济众方》)

    ③治诸窍不通,因气、因痰、因风、因火,暴病闭塞者:猪牙皂荚(去皮、弦、子,炒),为细末,吹入鼻内即通。(《本草汇言》)

    ④治卒头痛:皂荚末吹鼻中,令嚏则止。(《斗门方》)

    ⑤治脑宣:皂角(去皮、弦、子)蜜炙捶碎,水中揉成浓汁,熬成膏子,鼻内搐之,口中咬箸,良久涎出为度。(《儒门事亲》)

    ⑥治风邪痫疾:皂荚(烧存性)四两,苍耳根茎叶(日干)四两,密陀僧一两。为末,成丸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四十丸。枣汤下,日二服,稍退,只服二十丸。(《永类钤方》抵柱丸)

    ⑦治急喉闭,逡巡不救:皂荚(去皮子)生半两,为末,每服少许,以箸头点肿处,更以醋调药末,厚敷项下,须臾便破,少血出即愈。(《灵苑方》)

    ⑧治咽喉肿痛:牙皂一挺(去皮,米醋浸炙七次,勿令太焦)。为末,每吹少许,八咽吐涎即止。(《圣济总录》)

    ⑨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金匮要略》皂荚丸)

    ⑩治一切阳邪积滞,凡气积、血积、虫积、食积、伤寒、实热秘结等证:牙皂角(耖微黄)一两六钱,川大黄一斤。上为末,用汤浸蒸饼捣丸,绿豆大,每用五分或一钱、或二、三钱,酌宜用引送下,或用蜜为丸亦可。(《景岳全书》百顺丸)

    ⑾治大小便不通,关格不利:烧皂荚细研,粥饮下三钱。(孙思邈)

    ⑿治霍乱转筋:皂荚末,吹一小豆入鼻中,得嚏便瘥。(《梅师集偏方》)

    ⒀治足上风疮作痒甚者:皂角炙热烙之。(《纲目》)

    ⒁治肾风阴痒:稻草烧皂角,烟熏十余次,即止。(《济急仙方》)

    ⒂治卒外肾偏疼:皂荚和皮为末,水调敷之。(《梅师集偏方》)

    ⒃治鼻齆:炙皂荚,末之,如小豆,以竹管吹鼻中。(《千金方》)

    ⒄治小儿头疮粘肥及白秃:皂角烧黑,为末,去痂敷之。(《卫生杂兴》)

    ⒅治吹乳:猪牙皂角(去皮、弦),蜜炙为末,酒调服之。(《袖珍方》)

    ⒆治风热牙痛:皂角一挺,去子,入盐满壳,仍加白矾少许,黄泥固济,煅研,每日擦之。(《杨诚经偏方》)

    ⒇治脚气肿痛:皂角、赤小豆。为末。酒醋调贴肿处。(《永类钤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性血吸虫病

    取牙皂、五倍子,磨细后分别装入胶囊(牙皂0.45克,五倍子0.5克)。第1天每次各服4粒,第2天起每次各服2粒。均每日3次,2周左右为一疗程。据观察,对中度或轻度急性血吸虫病患者,有一定的退热作用,对重度(高烧)患者的效果不明显。治疗9例。除1例用药四天未退热改用激素外,其余均获退热效果。退热时间一般在4~7天。退烧后改用锑剂或口服血防片根治。

    ②治疗急性肠梗阻

    取猪牙皂2两捣开,放文火上烧烟,熏 *** 约10~15分钟,即有肠鸣声;如未见效,再熏1~2次,治疗10例,9例见效。此药气味有窜透作用, *** 肠道后可引起肠蠕动亢进而有通便排气效果。

    【名家论述】①《纲目》:"皂角,味辛而性燥,气浮而散。吹之导之,则通上下诸窍。服之则治风湿痰喘肿满,杀虫。涂之则散肿消毒,搜风治疮。"

    ②《本草经疏》:"皂荚利九窍,疏导肠胃壅滞,洗垢腻,豁痰涎,散风邪,暴病气实者用之殊效,第似中风证由于阴虚火炎,煎熬津液,结而为痰,热极生风,以致猝然仆蹶,世人多以稀涎散吐之,损其不足,竭其律液,津液愈耗则经络无以荣养,为拘挛偏废之证矣,法所最忌也。"

    ③《药品化义》:"皂荚,为搜痰快药。凡痰在肠胃间,可下而愈。若蓄于胸膈上,则横入脂膜,胶固稠粘,消之不能行,泻之不能下,以致气壅喘急,甚则闷、胀、痛齐作,或神呆昏愦,或时常吐浊,但能坐而不得眠,以此同海石为丸,横胸浊痰,使渐消化,搜出凝结,大有神功。"

    ④《本草新编》:"凡心疼之病,随愈而随发者,必用皂荚,始可除根,此《本草》所未言也。张夫子曾传余治心疼之方,实有皂荚火炒一两,炒栀子一两,炙甘草五钱,白芍二两,广木香三钱,为细末,老黄米煮粥为丸,如半米大,滚水送下,即愈,永不再发,是皂荚又可以治心疼也。然而皂荚非治心疼之药,借其开窍,引入于心之中,使诸药直攻其邪也。""皂荚熟用则无益矣,必生用为佳,而生用切不可用蛀者;研为细末,即包在纸包之内,亦必须时常取出经风,以防其再蛀。有一法制之最佳,用麝香同包,断无再蛀之理,且又可借麝香之香气,引入鼻空,而开关更灵也。"

    ⑤《本经逢原》:"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风痰,牙皂最胜,若治湿痰,大皂力优。古方取用甚多,然入汤药最少,有疡医以牙皂煎汤,涌吐风痰,服后全身赤痱,数日后皮脱,大伤元气,不可不慎。至于锁喉风症,尤为切禁,常见有激动其痰,锁住不能吐出,顷刻立毙者。"

    ⑥《长沙药解》:"皂荚辛烈,开冲通关透窍,搜罗痰涎,洗荡瘀浊,化其粘联胶热之性,失其根据攀附之援。脏腑莫容。自然外去,虽吐败浊,实非涌吐之物也。其诸主治,开口噤,通喉痹,吐老痰,消恶疮,熏久痢脱肛,平妇人吹乳,皆其通关行滑之效也。"

    ⑦《本经疏证》:"皂荚之治,始终只在风闭。风闭之因有二端,一者外闭毛窍,如风痹死肌邪气。一者内壅九窍,如风头泪出是已。"

    提醒您:猪牙皂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皂荚丸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咳而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方药以皂荚为君药,功效为祛痰开窍、散结消肿,临床常用于治疗顽痰喘咳、咳痰不爽等,因皂荚可单味入药,研磨成粉后与合适大小枣膏混合,直接服用即可。本品药味单一,功专顽痰咳嗽,疗效显著。《金匮要略》中写选用皂荚八两,但此为古时剂量,现代应用中,多用已经制成中成药制剂的水丸或者蜜丸。

    插耳皂荚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

    【异名】皂荚丸(《普济方》卷六十五)。

    【组成】皂荚1挺豉30克蒜1头(去皮)巴豆7枚(去皮,麸炒微黄)

    【用法】上药捣研为散。每用少许,绵裹如梧桐子大,随病左右纳耳中。立验。

    【主治】牙疼。

    提醒您:插耳皂荚丸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肥皂荚丸--方出《圣惠》卷四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一六○

    【处方】肥皂荚2挺(去黑皮),好酥1两。

    【制法】上取皂荚,于慢火上炙,以酥细细涂之,仍数数翻覆,以酥尽为度,炙令焦黄,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咳嗽喘急,喉中呀呷作声。

    【用法用量】每服1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方出《圣惠》卷四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一六○

    关于皂荚丸的功效与作用和皂荚丸治肺中积痰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延伸阅读:如何正确鉴别中草药?

    眼观

    看表面。不同种类的药材由于用药部位的不同,其外形特征会有所差异。如:根类药材多为圆柱形或纺锥形,皮类药材则多为卷筒装。

    看颜色。我们可以通过对药材外表颜色的观察,分辨出药材的品种、产地和质量的好坏。比如,黄连色要黄,丹参色要红,玄参色偏黑等。

    看断面。很多药材的断面都具有明显的特征。比如黄芪的折断面纹理呈“菊花心”样,杜仲在折断时更有胶状的细丝相连等。

    手摸。

    手摸法。用手感受药材的软硬,例如:盐附子质软,而黑附子则质地坚硬。

    手捏法。用手感受药材的干湿、黏附。例如:天仙子手捏有粘性。

    手掂法。用手感受药材的轻重,疏松还是致密。如荆三棱坚实体重,而泡三棱则体轻。

    鼻闻。

    直接鼻嗅法。将草药靠近鼻子闻它的气味。例如:薄荷的香、阿魏的臭等。

    蒸汽鼻嗅法。将草药放入热水中浸泡,犀角有清香而不腥,水牛角略有腥气。

    揉搓鼻嗅法。因有些草药的气味微弱,我们可以将它揉搓后再闻味。例如:鱼腥草的腥味,细辛的清香味等。

    口尝。

    鉴别药材不仅可通过味道还包括“味感”,味分为辛、甘、酸、苦、咸五味,如山楂的酸、黄连的苦,甘草的甜等。

    水试和火试

    有些药材放在水中,或用火烧一下会产生特殊现象。如熊胆的粉末放在水中,会先在水面上旋转,然后成黄线下沉而不会扩散。麝香被烧灼时,会产生浓郁的香气,燃尽后留下白色的灰末。

    • 分享:

      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