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育网(nwobb.com)搜集、整理了:本文《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苦参膏的作用与功效》,包含各种中药材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常识,更多内容功效与作用请查看微信公众号:有育(gh_b1003d72df97)。
苦参膏的作用与功效 苦参软膏的功效与作用副作用
今天给各位分享苦参膏的作用与功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苦参软膏的功效与作用副作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苦楝皮
(《证类本草》)
【异名】楝皮(《斗门方》),楝根木皮(《纲目》),双白皮(《南京民间药草》)。
【来源】为楝科植物苦楝或川楝的根皮或干皮。
【植物形态】①苦楝(《证类本草》),义名:翠树、紫花树、森树、楝枣树、火棯树、花心树、苦辣树、洋花森。
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暗褐色,幼枝有星状毛,旋即脱落,老枝紫色,有细点状皮孔。2回羽状复叶,互生,长20~80厘米;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厘米,宽2~3厘米,基部阔楔形或圆形,先端长尖,边缘有齿缺,上面深绿,下面浅绿,幼时有星状毛,稍后除叶脉上有白毛外,余均无毛。圆锥花序腋生;花淡紫色,长约1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两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针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长约7毫米。核果圆卵形或近球形,长约3厘米,淡,4~5室,每室具种子1枚。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多生于路旁、坡脚,或栽于屋旁、篱边。北至河北,南至云南、广西,西至四川,都有分布。
②川楝,详"川楝子"条。
以上两种植物的叶(楝叶)、花(楝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四时可采,但以春末夏初为宜。砍下树干或挖出树根,剥取根皮或干皮,洗净晒干。
【药材】①根皮
呈不规则条块、片状或槽状,长短宽窄不一,厚约3~6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皮孔大而明显,有不规则的纵裂深沟纹,木栓层常作鳞片状,衰老的栓皮常剥落。露出砖红色的内皮;内表面淡,有细纵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成层,可层层剥离,剥下的薄片,有极细的网纹。气微弱,味极苦。以干燥、皮厚、条大、无槽朽、去栓皮者为佳。
②干皮
呈槽形的片状或长卷筒状。长短不一,长约30~100厘米,宽3~10厘米,厚3~7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较平坦,有多数纵向裂纹及横向延长的皮孔。内表面白色或淡。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层片状。气味与根皮同。以外表皮光滑、不易剥落,可见多皮孔的幼嫩树皮为佳。
主产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贵州等地。此外,陕西、山东、云南、甘肃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苦楝含有多种苦味的三萜类成分。
在根皮、干皮中的主要苦味成分为苦楝素,即川楝素和另一尚未完全确定的微量成分。还含有其他苦味成分:印楝波灵A、印楝波灵B、梣皮酮、葛杜宁、苦里酮、苦内酯、苦洛内酯,以及苦楝子三醇等。
在干皮中还有正卅烷、β-谷甾醇、葡萄糖和其他微量成分。
从日本产苦楝的韧皮部中,曾得到一个具有与山道年类似杀虫作用的化合物,还分离出香荚兰酸和dl-儿茶精,前者能驱除蛔虫与短膜壳绦虫。又从苦楝变种的叶子,分离出二种黄酮体:芸香甙和山柰酚-3-L-鼠李糖-D-葡萄糖甙。
果实中的苦味成分有苦楝子酮、苦楝子醇。还有4,4,8-三甲基-3β,7α,23-三羟基-胆甾-14,24-二烯-21-羧酸-21,23-内酯。
从日本苦楝的果实和果皮中,除得到苦楝子酮外,还有楝酮乙酸酯和去乙酰杜楝质等。
种子油含多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酸约占35%,主成分为亚油酸(45~50%)、油酸(32~40%)。果实油含肉豆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棕榈油酸。
【药理作用】川楝、苦楝的根皮或干皮(剥去外层棕色粗皮的内白皮)中所含的苦楝素,有驱蛔作用。早年即证明,苦楝皮的酒精提取物在体外对猪蛔,特别对其头部具有麻痹作用,自提得其有效成分苦楝素后,作用远较酒精提取物为强,与山道年相比,则缓慢而持久。对其作用原理有二种说法:用较高浓度(1:1000以上)的苦楝素对猪蛔作用的观察,认为它能麻痹猪蛔,特别是其头部的神经节;用较低浓度(1:5000~9000)的苦楝素,则观察到对猪蛔及其节段(头部及中部)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破坏其运动的规律性(活动增强与减弱相交替),并能持续较长时期(10~24小时)。此种兴奋作用乃是苦楝素透过虫体表皮,直接作用于蛔虫肌肉,扰乱其能量代谢,导致收缩性疲劳而痉挛,最后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被驱除体外。所谓麻痹作用,可能是虫体长期受药物作用后而呈间歇性痉挛收缩的貌似静止状态。临床上服苦楝素排虫时间较迟(24~48小时),排出的虫体多数尚能活动,由此可得到解释。
高浓度的苦楝药液(25~50%)在体外对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苦楝子的酒精浸液,对若干常见的致病性真菌在体外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热水提取物也有抗真菌作用;但水浸剂特别是煎剂,效力较醇浸剂弱。因此,苦楝子治疗头癣等真菌感染时,用酒精制剂可望提高疗效。苦楝素能兴奋兔在位及离体肠肌,使张力和收缩力增加,故用以驱虫时,不需另加泻药,对血象、血压,呼吸、子宫等均无明显影响。
【炮制】洗净,稍浸泡,润透,切丝,晒干。
【性味】苦,寒,有毒。
①《别录》:"微寒。"
②《日华子本草》:"苦,微毒。"
⑧《医林籍要》:"大苦,大寒。"
【功用主治】清热,燥湿,杀虫。治蛔虫,蛲虫,风疹,疥癣。
①《别录》:"疗蛔虫,利大肠。"
②陶弘景:"根:以苦酒摩涂疥;煮汁作糜,食之去蛔虫。"
③《日华子本草》:"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
④《滇南本草》:"根皮杀小儿寸白虫。"
⑤《医林纂要》:"杀疳、治疽。"
⑥《现代实用中药》:"根皮对绦虫、蛔虫、蛲虫都有效。"
⑦《湖南药物志》:"治冻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鲜者1~2两):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宜忌】体弱及脾胃虚寒者忌服。
【选方】①治小儿蛔虫:一樟木,削上苍皮,以水煎取汁饮之,量大小多少。此为有小毒。(《千金方》)二樟根白皮,去粗,二斤,切。水一斗,煮取三升,砂锅(熬)成膏,五更初温酒服一匙,以虫下为度。(《简便单方》)
②治小儿虫痛不可忍者:苦楝根白皮二两,白芜荑半两。为末,每服一钱,水-小盏,煎取半盏,放冷,待发时服,量大小加减,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抵圣散)
③杀蛲虫:楝根皮二钱,苦参二钱,蛇床子一钱,皂角五分。共为末,以蜜炼成丸,如枣大,纳入 *** 或 *** 内。(《药物考》楝皮杀虫丸)
④治钩虫病:苦楝皮(去粗皮)十斤,加水五十斤,熬成十斤;另用石榴皮八两,加水五斤,熬成二斤,两种药水混合搅匀,成人每次服一两。(《湖南药物志》)
⑤治瘾疹:楝皮浓煎浴。(《斗门方》)
⑥治疥疮风虫:楝根皮、皂角(去皮子)等分。为末,猪脂调涂。(《奇效良方》)
⑦治顽固性湿癣:楝根皮,洗净晒干烧灰,调茶抽涂抹患处,隔日洗去再涂,如此三、四次。(《福建中医药》(2):43,1959)
⑧治瘘疮:楝树白皮、鼠肉、当归各二两,薤白三两,生地黄五两,腊月猪脂三升。煎膏成,敷之孔上,令生肉。(《刘涓子鬼遗方》坐肉膏)
⑨治小儿秃疮及诸恶疮,蠷螋疮:楝树枝皮烧灰,和猪膏敷之。(《千金方》)
⑩治虫牙痛:苦楝树皮煎汤漱口。(《湖南药物志》)
⑾治蛇咬伤:苦楝树二层皮、韭菜各四两,加米酒半斤、醋四两,炖热放凉后用。伤口先行扩创,用药酒自上而下外擦,药渣外敷,内服少许药酒。(广东《中草药处方选编》)
【临床应用】苦楝皮驱蛔虫,民间使用已久,疗效确实。解放后,各地临床报道,病例数以万计。但在实践过程中,对药用部分的选择、制备、剂量、服法等均不一致,其驱虫效果及毒性反应差距也很大。现根据部分临床报道,综述于下:
①药用部分及采集季节
苦楝树的干皮、根皮都可驱蛔。从唐《千金方》等历代有关23种方书查考,其中有16种主要采用根皮。明代以后的记载更多采用根皮。根据近年临床应用结果证明,根皮比树皮疗效高1倍;近根的树皮(约在地面之上5寸处)较上层树皮为优,其疗效与根皮近似。在时间上以冬季或春季抽芽前采集的根皮,疗效最高。此外,楝属植物的各地品种不同,一般均认为以四川产的川楝为佳。
②制备方法、剂量与服法
一般采用煎剂,亦可制成片剂。苦楝皮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需用文火久煎,才有确实疗效。有人作对比试验,分别以2、4、6两用文火煎11小时,其疗效比以8两用武火煎4小时者为高。剂量:根据1963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和有关记载,苦楝皮的成人剂量为1.5~3.0钱(干皮),但实际用量颇不-致,高的竟有用至9~11克/公斤体重者。有人建议成人用4~6两(鲜皮),小儿按3~6克/公斤体重计算。川楝片每片含川楝素结晶0.025克,成人剂量为6~8片,2~4岁2片,4~8岁3~4片。苦楝素片每片含苦楝素25~50毫克,用于儿童以5毫克/公斤体重疗效最好。或每2岁服用1片(4岁用2片……14岁用7片),16岁以上用10片。服法:睡前或晨间空腹顿服,或在睡前和次晨分服。煎剂服时可加糖矫味,不必另服泻药。有主张在服药前先吃些油类食物,以减少药物对胃粘膜的 *** ,防止胃肠道反应的发生。
③驱虫效果
根据采用苦楝皮(或粗制苦楝片)治疗的20000余例,及川(苦)楝素片治疗约5000例肠蛔虫病的临床分析来看,一般在服药后数小时或2~3天内排出蛔虫,以24~48小时排出者居多。排虫率20.2~100%不等,大便阴转率5.5~92.8%不等。曾有介绍,以苦楝皮煎剂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50例,获得显效。方法以25%煎剂200毫升作保留 *** ,半小时后再用300~500毫升作第2次 *** ,1小时后再用600毫升行第3次 *** ,此为一疗程。若经24小时未见排出,可再进行第二疗程。对严重失水者可先补液矫正脱水。也有用川楝片内服治疗蛔虫性肠梗阻,剂量:1岁2片,2~4岁2~3片,5~8岁4片,9~12岁5片,均日服2次,并可根据情况给予50%硫酸镁25毫升。此外,用鲜苦楝根4~6两(不去皮)煎成100%煎剂治疗胆道蛔虫病,亦取得一定疗效;12岁以下每日1剂,分3次服,12岁以上每日1剂分2次服,2~3剂为一疗程。一般服药后2~3小时痛即减轻,从第1次大便开始,即有蛔虫排出。一个疗程后,尚有轻度症状者,可隔1~2日后再续服一个疗程。又苦楝根皮对驱除蛲虫、绦虫、鞭虫,亦有一定效果。
④毒性反应
苦楝皮的副作用,一般在服药后1~6小时尚未排虫之前发生,通常为头晕、头痛、思睡、恶心、腹痛等,其发生率高者可达100%,低者不到1%,持续时间大多在数分钟或1~3小时,最长16小时,可自行消失。严重反应或严重中毒时,可出现呼吸中枢麻痹、类似莨菪类植物中毒症状及内脏出血、中毒性肝炎、精神失常、视力障碍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川楝素240"系从川楝皮中提出的白色晶体,具有蓄积作用,对胃肠有 *** 性,对肝脏亦有损害;为了避免中毒,不宜连续服用。苦楝根外层紫褐色皮,古人曾指出有毒,但经近人试用,并未见副作用增加。引起上述各种严重反应或中毒现象,多因药物过量,或因患者机体的特殊敏感性所致,临床应用时务须注意。
提醒您:苦楝皮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人参 卜芥 儿茶 八角 丁香 刀豆 三七三棱 干姜 大黄 大枣 大蒜 大蓟 山奈山姜 山药 山楂 川乌 川芎 马宝 马勃天冬 天麻 元胡 元参 木瓜 木耳 木香木通 木贼 牛黄 牛膝 升麻 丹皮 丹参乌韭 乌药 乌桕 乌梅 水蛭 巴豆 玉竹甘松 甘草 甘遂 艾叶 石韦 石斛 石膏石燕 龙胆 龙齿 龙骨 龙葵 生地 生姜仙茅 白芨 白术 白芍 白芷 白矾 白果白前 白薇 瓜萎 玄参 半夏 地龙 地榆芒硝 朴硝 百合 百部 当归 肉桂 朱砂竹叶 竹沥 竹茹 竹黄 血余 血竭 全蝎冰片 防己 防风 红花 红粉 麦冬 麦芽赤芍 芫花 砂仁 花椒 苍术 芡实 芦荟芦根 苏子 苏木 苏叶 杏仁 杜仲 岗梅牡蛎 佛手 龟板 羌活 远志 连翘 沙参沉香 没药 诃子 阿胶 阿魏 陈皮 附子青皮 青蒿 青黛 苦参 郁金 虎杖 虎骨昆布 知母 乳香 佩兰 狗脊 泽兰 泽泻降香 细辛 玳瑁 珍珠 荆芥 茜草 筚拨草乌 草果 茵陈 茯苓 枯矾 枳壳 枳实栀子 杞子 柿蒂 厚朴 砂仁 轻粉 虻虫钩藤 香附 香薷 重楼 胆木 胆矾 独活炮姜 姜黄 前胡 首乌 神曲 秦艽 秦皮莲子 莲房 莲须 莪术 荷叶 桂枝 桔梗桃仁 盐蛇 柴胡 党参 铁屑 射干 豹骨狼毒 益智 海马 海龙 海藻 浮萍 通草桑叶 桑枝 黄芩 黄芪 黄连 黄柏 黄精黄藤 菖蒲 菊花 雪胆 常山 蛇蜕 猪苓麻黄 鹿角 鹿茸 商陆 续断 琥珀 斑蟊葫芦 葛根 扁蓄 硫黄 雄黄 紫草 紫菀贯众 蛤壳 蛤蚧 黑丑 锁阳 滑石 犀角蒺藜 蒲黄 椿皮 槐米 槐花 槐角 雷丸蜀椒 蜈蚣 蜂房 蜂蜡 蜂蜜 榧子 槟榔磁石 蝉蜕 辣蓼 熊胆 赭石 蕤仁 蕲蛇樟脑 稻芽 僵蚕 熟地 漏芦 鹤虱 薤白薯莨 薄荷 橘红 橘核 紫苏 檀香 蒿本爵床 藕节 礞石 瞿麦 藿香 蟾酥 麝香一点红 丁公藤 九里明 九香虫 了哥王 二母宁土茯苓 土鳖虫 大头陈 大腹皮 山芝麻山萸肉 千斤拔 千年健 千里光 女贞子山豆根 小飞扬 小茴 马齿苋 马钱子马兜铃 马鞭草 天花粉 天竺黄 天南星木棉花 木蝴蝶 木患子 五加皮 五灵脂五味子 五倍子 车前子 车前草 瓦楞子牛大力 牛蒡子 毛冬青 月季花 乌梢蛇凤尾草 六月雪 火炭母 火麻仁 水蜈蚣巴戟天 玉米须 石决明 石菖蒲 石榴皮布渣叶 龙胆草 龙眼肉 龙(月利)叶 四方藤仙鹤草 白头翁 白芥子 白茅根 白藓皮白僵蚕 瓜萎仁 冬葵子 冬虫草 冬瓜皮玄明粉 半边莲 丝瓜络 地肤子 地骨皮地胆草 西瓜皮 西河柳 旱莲草 肉豆蔻肉苁蓉 丢了棒 自然铜 血余炭 合欢皮决明子 灯心草 安息香 农吉利 阳起石延胡索 豆豉姜 麦门冬 赤小豆 赤石脂芸香草 苣荬菜 花蕊石 苍耳子 苏合香两面针 吴茱萸 牡丹皮 何首乌 皂角刺余甘子 谷精草 龟板胶 辛夷花 连钱草沙苑子 补骨脂 灶心土 忍冬藤 鸡内金鸡血藤 鸡冠花 鸡骨草 青葙子 苦瓜干苦楝皮 枇杷叶 板栗壳 板蓝根 松节油刺五加 郁李仁 罗汉果 败酱草 垂盆草使君子 金沙藤 金钱草 金银花 金樱子鱼腥草 狗肝菜 闹羊花 炉甘石 茯苓皮茺蔚子 荔枝核 柏子仁 威灵仙 牵牛子鸦胆子 骨碎补 钟乳石 覆盆子 禹余粮急性子 穿山甲 穿心莲 穿破石 孩儿参络石藤 素馨花 莱菔子 莲子心 核桃仁夏天无 夏枯草 鸭跖草 倒扣草 徐长卿凌霄花 宽筋藤 高良姜 益智仁 益母草海风藤 海金沙 海螵蛸 海浮石 桑白皮桑寄生 桑螵蛸 菟丝子 救必应 野菊花桑寄生 桑螵蛸 菟丝子 救必应 野菊花蛇床子 蛇胆汁 猫爪草 鹿角胶 鹿角霜鹿衔草 旋复花 淮山药 淫羊藿 淡竹叶淡豆豉 羚羊角 密蒙花 款冬花 葫芦茶葶苈子 紫河车 番泻叶 寒水石 腊梅花蓖麻子 蒲公英 路路通 鼠曲草 蔓荆子酸枣仁 (豕希)莶草 壳 薏苡仁薄荷油 颠茄草 澎蜞菊 糯稻根 鹰不泊十大功劳 王不留行 五指毛桃 罗布麻叶 臭梧桐叶紫花杜鹃 紫背天葵 鹅不食草 打破碗花花 雪上一枝蒿
【中文名】当归(《本经》)
【类别】根类
【异名】干归(《本经》)。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
【植物形态】当归,又名:薜、山蕲、白蕲(《尔雅》),文无(崔豹《古今注》)。
多年生草本,高0.4~1米。茎直立,带紫色,有显明的纵直槽纹,光滑无毛。叶2~3回单数羽状分裂,叶柄长3~11厘米,基部叶鞘膨大;叶片卵形;小叶3对,近叶柄的1对小叶柄长0.5~1.5厘米,近顶端的一对无柄,呈1~2回分裂,裂片边缘有缺刻。复伞形花序,顶生,伞梗10~14个,长短不等,基部有2枚线状总苞片,或缺如;小总苞片2~4枚,线形;小伞形花序有花12~36朵,小伞梗长0.3~1.5厘米,密被细柔毛;萼齿5,细卵形;花瓣5,白色,呈长卵形,先端狭尖,略向内折,无毛;雄蕊5,花丝向内弯;子房下位,花柱短,花柱基部圆锥形。双悬果椭圆形,长4~6毫米,宽3~4毫米,成熟后易从合生面分开;分果有果棱5条,背棱线形隆起,侧棱发展成宽而薄的翅,翅边缘淡紫色;横切面背部扁平,每棱槽中有油管一个,接合面有油管2个。花期6~7月。果期7~8月。
分布甘肃、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等地。各地均有栽培。
【采集】一般须培育3年才可采收。秋末挖取根部,除净茎叶、泥土,放在通风处阴干几天,按大小分别扎成小把,用微火熏于令透即得。本品带油性,易霉败、虫蛀,必须贮存干燥处。逢霉雨季节,须用硫黄熏过或适当的烘透。
【药材】干燥的根,可分为3部:根头部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及支根梢部称"归尾"。全长约10~25厘米,身长约3~10厘米。归头直径2~4厘米,支根直径0.3~1厘米。外表灰棕色或棕褐色,全体具纵皱纹,支根部尤多,归头顶端圆平,有茎叶残基,常有不显著的环形皱纹,归身略呈圆柱形,身面凹凸不平,其下生有3~5条或更多的归尾,归尾上粗下细,多扭曲,表面有小疙瘩状的须根痕迹。质多柔韧,断面黄白色,有裂隙,中层有浅棕色环纹,并有多数棕色油点。气清香浓厚,味甘微苦辛。
以主根大、身长、支根少、断面黄白色、气味浓厚者为佳。主根短小、支根多、气味较弱及断面变红棕色者质次。
主产于甘肃、云南。此外,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亦产。
下列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有时也作当归入药,但质量较差。
①东当归的根,又名:延边当归、日本当归。根肥大柔软,分枝较多,呈马尾状。质脆,油性较少。产吉林延边。
②粉绿当归的根,又名:野秦归、云南野当归。根圆锥形,长5~10厘米,根头部径约1~2厘米,外表棕色或黑褐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产云南。
③欧当归,我国有栽培,曾试代当归入药。
【化学成分】根含挥发油,甘肃岷县产者含0.4%,四川汶县产者含0.7%。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有:亚丁基苯酞、邻羧基苯正戊酮及Δ2,4-二氢酞酐。
挥发油成分复杂,单是低沸点部分就有10多种,其中有多种烃类,包括3种萜烯。另含多量蔗糖(40%)、维生素B12(0.25~40微克/100克)、维生素A类物质(以维生素A计,含率为0.0675%)。根的皂化部分中含棕榈酸、硬脂酸、肉豆蔻酸及不饱和油酸、亚曲酸;不皂化成分中有β-谷甾醇。
全草有芳香,可知各部分都含挥发油,而果实含量特多。
东当归及北海当归的根含挥发油约0.2%,其中苯酞方面,有东当归酞内酯、亚丁基苯酞及蛇床酞内酯、异蛇床酞内酯。此外,还含倍半萜烯类、对-聚伞花素、蔗糖、维生素B12、烟酸、叶酸及β-谷甾醇等。前者还含丁基苯酞及瑟丹酸内酯。两种当归的根及果实的挥发油中还含丁醇及乙酸。
【炮制】当归:拣去杂质,洗净,闷润,稍晾至内外湿度适宜时,切片晒干。酒当归:取当归片,用黄酒喷淋均匀,稍闷,置锅内用微火炒,取出,放凉。(每当归片100斤,用黄酒10斤)
《雷公炮炙论》:"凡使当归,先去尘并头尖硬处一分已来,酒浸一宿。"
【性味】甘辛,温。
①《本经》:"味甘,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桐君、扁鹊:甘,无毒。岐伯、雷公:辛、无毒。李氏:小温。"
③《别录》:"辛,大温,无毒。"
④《本草述》:"味苦,温,无毒。"
【归经】入心、肝、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少阴、足太阴、厥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肺三经。"
【功用主治】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
①《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
②《别录》:"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藏,生肌肉。"
③《药性论》:"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症癖。"
⑤《珍珠囊》:"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汤液本草》引作"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
⑥李杲:"当归梢,主症癖,破恶血,并产后恶血上冲,去诸疮疡肿结,治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
⑦王好古:"主痿躄嗜卧,足下热而痛。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
⑧《本草蒙筌》:"逐跌打血凝,并热痢括疼滞住肠胃内。"
⑨《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
⑩《本草再新》:"治浑身肿胀,血脉不和,阴分不足,安生胎,堕。"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浸酒、熬膏或入丸、散。
【宜忌】湿阻中满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闾茹。畏菖蒲、海藻、牡蒙。"
②《药对》:"恶湿面,畏生姜。"
③《太草经疏》:"肠胃薄弱,泄泻溏薄及一切脾胃病恶食、不思食及食不消,并禁用之,即在产后胎前亦不得入。"
④《本草汇言》:"风寒未清,恶寒发热,表证外见者,禁用之。"
【选方】①调益荣卫,滋养气血。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脐腹疞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发歇疼痛,妊娠宿冷,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乘虚,风寒内搏,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当归(去芦,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干地黄(酒洒蒸)各等分。共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局方》四物汤)
②治室女月水不通:当归(切,焙)一两,干漆(炒烟出)、芎藭各半两。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圣济总录》当归丸)
③治月经逆行从口鼻出:先以京墨磨汁服止之,次用当归尾、红花各三钱,水一种半,煎八分,温服。(《简便单方》)
④治血崩:当归一两,龙骨二两(炒赤),香附子三钱(炒),棕毛灰五钱。上为末,米饮调三四钱,空心服。(《儒门事亲》当归散)
⑤治血瘕痛胀,脉滞涩者:当归三两,桂心两半,白芍两半(酒炒),蒲黄二两(炒),血竭三两,延胡两半。为散,酒煎三钱,去渣温服。(《医略六书》当归蒲延散)
⑥治妇人带下五色,腹痛,羸瘦,食少:当归一两(锉,微炒),鳖甲一两(涂醋炙微黄,去裙稠),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白术三分,胡椒半两,诃黎勒皮三分,槟榔三分,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荜茇半两。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下三十丸.(《圣惠方》当归丸)
⑦治妇人怀娠,腹中疞痛: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芎藭半斤("半斤"一作"三两")。上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金匮要赂》当归芍药散)
⑧治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金匮要略》当归苦参丸)
⑨治妊娠胎动不安,腰腹疼痛:当归半两(锉),葱白一分(细切)。上二味,先以水三蛊,煎至二盏,入好酒一盏,更煎数沸,去滓,分作三服。(《圣济总录》安胎饮)
⑩治产后败血不散,结聚成块(俗呼儿枕),疼痛发歇不可忍:当归一两(锉,微炒),鬼箭羽一两,红蓝花一两。上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酒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当归散)
⑾治瘈疭、或颤振,或产后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当归、荆芥穗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酒少许,煎至七分,灌下咽,即有生理。(《妇人良方》交加散)
⑿治产后腹中疞痛,并腹中寒疝虚劳不足: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当归生姜羊肉汤)
⒀治大便不通:当归、白芷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米汤下。(《圣济总录》)
⒁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黄耆一两,当归(酒洗)二钱。上药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食前。(《内外伤辨》当归补血汤)
⒂治白虎风,疼痛不止:当归一两,桂心一两,地龙一两(微炒),白僵蚕一两(微妙),威灵仙一两,漏芦一两,芎藭一两,白芷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二钱。(《圣惠方》当归散)
⒃治血痢里急后重,肠中疼痛:当归三分(锉,微炒),黄连一两(去须,微炒),龙骨二两.上三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粥饮调下,不拘时候,日二。(《圣济总录》当归散)
⒄治盗汗: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蘗、黄芩、黄连各等分,黄芪加一倍。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服之。(《兰室秘藏》当归六黄汤)
⒅治诸疮肿,已破未破,焮肿甚:当归、黄耆、栝蒌,木香、黄连各等分,为粗末,煎一两。(《素问病机保命集》当归散)
⒆治附骨痈及一切恶疮:当归半两,甘草一两,山栀子十二枚,木鳖子一枚(去皮)。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冷酒调服。(《奇效良方》当归散)
⒇治汤泼火烧疮,疼痛甚者:白蜡一两,麻油四两,当归一两半(生锉)。先将油煎当归令焦黑,滤去滓,次入蜡,候消,相次急搅之,放冷入磁盒中收,以故帛子涂贴。(《圣惠方》神效白膏)
【临床应用】①治疗肌肉、关节疼痛及神经痛
采用当归液穴位注射,治疗腰肌劳损、肌肉风湿、四肢关节捩伤、关节炎,及各种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胁间神经痛、枕神经痛等),有较好效果。据1000例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关节、神经、血管组织病症的治疗结果,有效率达89.1%,其中治愈者381例,好转510例。又据50例枕神经痛的观察,经1~15次治疗后,33例获愈,其余亦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绝大部分病例于首次注射后1~3分钟即基本止痛或明显减轻,止痛效果可维持2~8小时,再注射时仍有效。实践证明,当归穴位注射,不仅止痛效果显著,而且具有松弛肌肉,降低软组织的炎症性反应,及改善末梢神经和血管功能等作用。用法:用5~10%当归液循经取穴或痛点、敏感点,或腱鞘内注射。每次选择1~4点,每点注入1~5毫升。针刺入肌层,出现酸、胀针感,回抽无血后,推入药液。一般无副作用,但于腱鞘内注射时,则在注射后数小时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剧烈,影响功能活动,无需特殊处理,在1~3日内即可消退,并显出治疗效果。凡因结核、肿瘤引起的腰背痛或四肢关节痛,局部外伤,化脓灶以及皮肤病患者,急性损伤局部瘀血、肿胀严重者皆不宜用。孕妇慎用。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以5%当归液注入膻中、肺俞、定喘、孔最等穴。每次每穴注入0.5~1毫升。针刺入(深约1.5厘米左右)后,用摇动针管及轻度提插的手法,使针下产生酸胀感觉,然后缓缓注入药液。治疗50岁以上的患者93例,结果痊愈5例,显著好转26例,好转5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9.3%。
③治疗慢性盆腔炎
用当归组织液行穴位注射。治疗5例,经1~2疗程,患者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或消失,腹痛减轻,月经正常,均在治疗后6个月内再次受孕。取穴及用法:穴位分两组,第一组维胞(双)、三阴交(左)、足三里(右);第二组关元透中极、三阴交(右)、足三里(左)。两组穴位交替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或每周2次,每次一组。每穴注射药液2~6毫升,6~10次为一疗程。注药前先捻转针头,使其"得气",再注入药液。月经期停止治疗。注射后局部酸胀感向下放射。有3例于注药后自觉心跳、发冷,持续5分钟即自行消失,不需处理。
④治疗月经病
将当归20克,红花10克分别浸于50%酒精50毫升中,48小时后过滤,混匀,加酒精至100毫升。每日3次饭后服,每次3毫升,经期停服。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子宫发育不全等病54例,服药60~600毫升不等,除7例无进步外,其余均有效果。复查的11例痛经患者中有7例妊娠;16例子宫发育不全患者中有8例妊娠(大多与性激素合并治疗);月经异常的26例中有6例妊娠。
⑤治疗高血压病
用20%复方当归注射液(当归、红花、川芎等量)2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毫升内,或75%复方当归注射液1毫升加10%葡萄糖液3毫升,于两侧曲池及足三里交替注射,每穴2毫升,10次为一疗程。一般用4个疗程。第一疗程每日1次,第二疗程隔日1次,第三疗程每周2次,第四疗程隔日1次。注射时采用5号针头,刺入穴位后,待患者有酸麻胀感时,再缓缓注入药液。初步观察7例,用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其中收缩压下降16~56毫米汞柱,舒张压下降2~30毫米汞柱;头晕、耳鸣、眼花、失眠等症状也有改善或消失,个别病例还显示出心率减慢的作用。
⑥治疗带状疱疹
将当归研粉,依年龄大小每服0.5或1克,4~6小时1次。治疗儿童带状疱疹54例,服药后1天止痛的22例;2天止痛的32例。带状疱疹一般在服药后第3天有部分枯萎,未再发生新疹,第4天结痂。又有用0.5克当归浸膏片内服,每次2~4片,4小时1次,治疗成人患者23例,亦取得相似效果。
⑦治疗鼻炎
用5%当归液于迎香(双)、印堂穴行穴位注射,每穴0.3~0.5毫升。每天1次,5天1疗程。一般一个疗程即可见效,通常作2个疗程。药液注入后,局部有轻度疼痛及酸麻感,无其它不良反应。治疗慢性单纯性、肥厚性、过敏性鼻炎和副鼻窦炎等共120例,治愈73例(60.8%),有效45例(37.5%),无效2例(1.7%)。实践证明,当归液穴位注射具有消炎消肿、止痛、抗过敏、止血及调节鼻腔植物神经功能等作用,对消除鼻因性头痛有特效。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提醒您:当归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关于苦参膏的作用与功效和苦参软膏的功效与作用副作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延伸阅读:中药材的保质期一般多久?
一般情况下,不同的中药材有不一样的保质期。普通的中药材保质期一般是半年到一年这样,最多也只能放置两年,大多数超过两年就会失去药效。
如果是木本植物的中药材,长放在空旷通风处,基本可以保存两年之久,最多不超过四年。矿物药材的话保质期就会长一些,基本只要不放在阴暗容易受潮的地方,大多数可以保存三年到五年,最长可以保存十年之久。
虽然这些中药材的保质期都不是很短,但是也要尽快地使用完,堆积的时间越长,药效可能就会减弱,容易影响治疗效果,具体事项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