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育网(nwobb.com)搜集、整理了:本文《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鸡甘草的功效与作用》,包含各种中药材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常识,更多内容功效与作用请查看微信公众号:有育(gh_b1003d72df97)。
鸡甘草的功效与作用 甘草对鸡的作用
今天给各位分享鸡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甘草对鸡的作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炙甘草和生甘草颜色的区别
1、生甘草切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表面较光滑鲜亮。炙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至深,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颜色较生甘草深,略呈黑色,有粘稠感。
2、生甘草偏于清热利尿。主要功效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炙甘草偏于润肺和中。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3、生甘草,一般指生甘草,甘草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生用入药便是生甘草。炙甘草又称为炙草、蜜甘草、蜜炙甘草。是生甘草切片后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入药。
/iknow-pic.cdn.bcebos.com/0d338744ebf81a4c19902eb3da2a6059252da62e"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0d338744ebf81a4c19902eb3da2a6059252da62e?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
扩展资料:
甘草,(学名: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别名: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是一种补益中草药。对人体很好的一种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100厘米,直径0.6~3.5厘米。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炙甘草(RADIXGLYCYRRHIZAEPREPARATA),系豆科植物,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俗称炮制,炙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至深,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item/%E7%94%98%E8%8D%89/162473"target="_blank"title="甘草-百度百科"甘草-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item/%E7%82%99%E7%94%98%E8%8D%89"target="_blank"title="炙甘草-百度百科"炙甘草-百度百科
【概述】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具有不同发病机理和不同病理改变、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其特点为病程长(超过1年),呈缓慢进行性发展。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尿常规等检查查可见红细胞和蛋白。本病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生于不同年龄,以青壮年为多见。虽然急性肾炎可以发展成慢性肾炎,但大多数慢性肾炎并非由急性肾炎转变而来,而是一开始就是慢性肾炎的过程。本病预后较差,因此应早期诊断,积极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属于中医“水肿”、“虚劳”、“腰痛”、“血尿”等范畴,其病因素复杂,但始终呈现本虚标实。脾肾两虚是其本,脏腑功能低下,导致水液代谢失调,气血运行受阻,湿、湿热、瘀血等邪气内生为标。正虚反复,易感外邪,外邪侵袭,正气更伤;致病因素产生后,又可影响脾肾。本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有时夹有瘀血,有时夹有湿热,有时兼有外感。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治法,用药因人而异,法中有法,各有变通。本病病程长,治疗上在谨守病机的前提下,坚持治疗,持之以恒,才能获得良效。
【治疗】1.风水相搏证【主症】头面部先肿,继而累及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但恢复较快,小便不利,并伴有恶寒发热,骨节酸沉,咳嗽胸闷,或咽痛,舌淡苔薄,脉浮紧或浮数。体检呈肾炎面容,血压大多数升高,尿检有蛋白、血尿、管型尿等。【方一】越婢加术汤【来源】《金匮要略》【组成】麻黄12克,石膏25克,生姜9克,甘草6克,白术12克,大枣15枚。
【功效】宣肺利水。
【用法】上药六味,以水1.2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方解】方中主用麻、石、术三味。麻黄、生姜宣肺祛风,《本草纲目》载:“麻黄散目赤肿痛、水肿风症”,又“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故用麻黄引出营分之邪。”重用石膏以清热除邪,并防麻黄之辛温之弊。苍术、甘草、大枣燥湿健脾利水。药证合拍,用之使肺气宣通,湿热得清,风水自消,而获桴鼓之效。
【按语】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祛风散寒;若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芦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方二】五皮饮【来源】《华氏中藏经》【组成】陈皮9克,茯苓皮9克,姜皮9克,桑皮9克,大腹皮9克。
【功效】消肿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茯苓皮、健脾渗湿;陈皮理气醒脾化湿、湿去A不致聚而成水;桑白皮泻肺行水;大腹皮行水宽张;生姜皮宣胃A以散水,水去A不致溢而为肿,五皮合用,具有A脾利水之功。
【按语】若肿甚而喘,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泻水而平喘。
2.脾虚湿困证【主症】面色萎黄或苍白,腹大胫肿,脘闷腹胀,甚或上泛清水,纳少,少气懒言,神疲乏力,体胖,苔白,脉儒缓。体检双下肢指凹性浮肿,甚者伴有腹水。尿检有大量蛋白尿。血浆白蛋白降低。【方一】防己黄芪汤【来源】《金匮要略》【组成】黄芪15克,防己12克,甘草6克,白术9克。
【功效】健脾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防己利水湿;白术、甘草培土胜湿,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按语】脾虚水停,肢体肿胀明显者,加大腹皮、桑白皮,木瓜。
3.脾肾阳虚证【主症】全身高度浮肿,甚至胸腹水并见,面色白光白,皮肤发亮,按之凹陷恢复较慢,伴畏寒肢冷,腰酸腿痛,倦怠肢软,腹胀纳差,大便溏薄,舌体胖大而润,苔白滑或腻,脉沉迟无力。【方一】实脾饮【来源】《济生方》【组成】白术6克,厚朴6克,木瓜6克,木香6克,草果仁6克,大腹皮6克,附子6克,白茯苓6克,干姜6克,炙甘草3克。
【功效】温肾健脾,通阳利水。
【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附子、干姜为君,其中附子温脾肾,助气化,行阴水之停滞;干姜温脾阳,助运化,散寒水之互凝;二者合用,温养脾肾,扶阳抑阴。茯苓、白术健脾燥湿,淡渗利水,使水湿从小便而利为臣。木瓜芳香醒脾,化湿利水,以兴脾主运化之功;厚朴、木香、大腹皮、草果仁下气导滞,化湿行水,使气行则湿邪得化,共为佐。使以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益脾和中。群药相伍,共奏温暖脾肾,行气利水之效。然本方温补脾土之功偏胜,确有脾实则水治之功,故以“实脾”名之。
【按语】浮肿较甚,小便短少,可加肉桂、猪苓、车前子温阳化气,利水消肿;如兼胸闷咳喘,可加葶苈子、苏子、半夏等泻肺行水,止咳平喘。【方二】真武汤【来源】《伤寒论》【组成】茯苓12克,芍药6克,白术6克,生姜10克,炮附子6克。
【功效】温肾健脾,通阳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附子辛热,温肾壮阳,散在里之寒水,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利水,导水下行,生姜温散寒水,通彻表里,均为臣药;白芍即可和营止痛,又可酸收敛阴,制约生姜、附子辛热伤阴之弊,使阳气归根于阴,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为佐药。
【按语】腹胀大、小便短少,加桂技6克,猪苓15克,以通阳化气行水,纳食减少,加砂仁6克,(后下),陈皮6克,紫苏梗10克,以运脾利气。
4.气滞水停证【主症】除水肿外,必有胀满较著,胸腹满闷,呼吸急促,四肢肿胀紧迫光亮,小便不利,或有胁痛,舌质暗苔白,脉沉弦。【方一】导水茯苓汤【来源】《普济方》【组成】茯苓12克,泽泻12克,麦冬15克,白术12克,桑白皮12克,紫苏叶9克,槟榔6克,木瓜12克,大腹皮9克,陈皮12克,砂仁6克,木香6克,灯芯草12克。
【功效】行气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桑白皮清肃肺气,大腹皮、槟榔宽中导滞;陈皮、砂仁、木香、紫苏叶,斡旋中焦气机;茯苓、泽泻,灯草淡渗利水;白术、木瓜燥湿醒脾;麦冬清热养阴,以防利水伤阴。
【按语】通过临床观察,气滞水肿者运用本方后常使尿量骤增,水肿迅速退。
5.湿热蕴结证【主症】头面与下肢浮肿,甚至全身浮肿,皮肤或黄,身热汗出,口渴不欲饮水,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尿黄或呈茶色,淋漓涩涌,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一】三仁汤【来源】《温病条辩》【组成】淡竹叶12克,川朴12克,滑石6克,通草12克,法半夏6克,白寇仁12克,苡仁12克,杏仁6克,车前子30克,白茅根15克。
【功效】清热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杏仁升宣肺气,寇仁芳香化湿畅口,苡仁渗湿导下;配以半夏、川朴苦温除湿;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共奏宣化畅中,清热利湿之效。
【按语】本方适用于湿重于热者。【方二】疏凿饮子【来源】《济生方》【组成】泽泻12克,赤小豆15克,商陆6克,羌活9克,大腹皮12克,椒目6克,木通4克,秦艽9克,槟榔10克,茯苓皮15克。
【功效】清热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中商陆泻下逐水,通利二便;泽泻、赤小豆、椒目、木通、茯苓皮利水疹湿,消退水肿;槟榔、大腹皮行气导滞,使气畅水行;羌活、秦艽、生姜疏风发表,开泄腠理,使表之水湿从肌肤而泄。诸药合用,攻里疏表,内消外散,有如疏江凿河,分消泛溢之水势,故取“疏凿”之名。
【按语】本方证属水湿壅盛,泛溢表里所致的阳水实证。阳虚水泛者慎用。
6.血瘀停滞证【主症】病程较长,水肿皮肤有赤缕血痕,尿血,皮色苍黯粗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见爪甲青紫,脉涩等。【方一】当归芍药散【来源】《金匮要略》【组成】当归15克,川芎18克,赤芍9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白术15克,怀牛膝9克,车前子30克。
【功效】活血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当归、赤芍、川芎养血调肝活血;以白术健脾运湿,配茯苓、泽渗、车前子泄湿浊,牛膝引药下行,如此肝脾两调,活血利水并进,药后常瘀去,肿消。
【按语】本方可加丹参、红花、三七应用效果较好。
8.阴虚水肿证【主症】水肿口渴,渴不多饮,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心烦不寐,面部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方一】猪苓汤【来源】《伤寒论》【组成】猪苓15克,茯苓15克,泽泻6克,滑石6克,阿胶15克,怀牛膝9克,车前子15克。
【功效】养阴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猪苓、茯苓甘淡利水;车前子、泽泻咸寒渗泄肾浊;滑石利水道;阿胶滋阴清热;怀牛膝滋补肾精,全方共奏滋阴利水之功效。
【按语】本方可用于水热互结者。
9.脾肾气虚证【主症】面色苍白或淡黄无华,气短倦怠,食少纳差,食入腹胀,大便溏薄,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清长,夜尿频多,舌淡胖苔薄,脉沉弱。【方一】补中益气汤加减【来源】《脾胃论》【组成】黄芪30克,人参10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陈皮15克,柴胡6克,升麻6克,甘草9克,菟丝子12克,山萸肉12克,怀牛膝9克,桑螵蛸15克。
【功效】益气健脾、固肾摄精。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芪,人参健脾益气;白术健脾化湿;陈皮理气和胃以防补而壅滞;气血同源,气虚易致血虚,故用当归以补血。柴胡、升麻益气升提,甘草调和诸药。本方益脾气而无补肾之功,故加菟丝子,怀牛膝滋补肾精;山萸肉、桑螵蛸温肾固摄涩精。
【按语】对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者,可加山药、扁豆、莲子肉、砂仁益气健脾。【方二】归脾汤【来源】《济生方》【组成】白术3克,当归3克,白茯苓3克,黄芪炒3克,远志3克,龙眼肉3克,酸枣仁炒3克,人参6克,木香1.5克,炙甘草10克。
【功效】益气健脾。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芪甘微温,补脾益气;龙眼肉甘温,既能补脾气,又能养心血,共为君药。人参、白术甘温补气,与黄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当归甘辛微温,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伍,增加补心养血之效,均为臣药。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俱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
【按语】若脾虚湿盛,腹泻或便溏,腹胀纳呆,舌淡舌胖,边有齿痕,可酌加薏苡仁、炒扁豆、泽泻等,当归宜炒用。
9.气阴两虚证【主症】全身乏力,腰膝酸软,畏寒或肢冷但手足心热,口干而不欲饮,纳差腹胀,大便先干后稀,小便黄、舌暗红,舌体胖大则有齿痕,脉沉细而数或弦细。【方一】参芪地黄汤【来源】《沈氏尊生书》【组成】人参10克,黄芪15克,生地24克,丹皮9克,山萸肉12克,茯苓9克,泽泻9克,生姜6克,大枣30克。
【功效】益气养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即六味地黄汤加人参、黄芪而成。方以人参、黄芪益气健脾,六味地黄汤滋养肾阴,共扶气阴两虚之本。
【按语】临证时,可加麦冬、五味子。【方二】生脉散【来源】《内外伤辨惑论》【组成】党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
【功效】益气养阴。
【用法】加生姜三片,大枣2枚,水煎,空腹服。
【方解】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
【按语】药理研究具有增强免疫作用。
柴胡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有疏散退热,舒肝,升阳之功能。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等症。近代研究多用于治疗流感病毒、结核杆菌、疟原虫所引起的疾病。 香附的功效: 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1 、理气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 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 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 2、调经止痛:用于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小腹胀痛。 配艾叶治寒凝气滞之行经腹痛。 枳壳的功效: 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官脱垂。 佛手的功效: 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 佛手的作用: 佛手不仅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具有珍贵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佛手全身都是宝,其根、茎、叶、花、果均可入药,辛、苦、甘、温、无毒,入肝、脾、胃三经,有理气化痰,止咳消胀、舒肝健脾和胃等多种药用功能。据史料记载,佛手的根可治男人下消、四肢酸软;花、果可泡茶,有消气作用;果可治胃病、呕吐、噎嗝、高血压、气管炎、哮喘等病症。据《归经》等载,佛手并具治鼓胀发肿病,妇女白带病及醒酒作用,是配制佛手中成药的主要原料。 五指毛桃的作用 五指毛桃味辛甘、性平、微温,其功能:具有益气补虚、行气解郁、壮筋活络、健脾化湿、止咳化痰等功效。 海螵蛸 作 用 主治(功效): 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敛疮。用于胃痛吞酸,吐血衄血,崩漏便血,遗精滑精,赤白带下;溃疡病。外治损伤出血,疮多脓汁。 用 法: 内服:煎汤,10-20g;研末,1.5-3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吹耳、鼻。 注意事项: 阴虚多热者慎服;久服易致便秘。 白术的功效: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茯苓的功效: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茯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与其它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四苓汤等均是有茯苓配伍的常用方剂。 (一)开胃汤。茯苓15克,淮山药12克,谷麦芽各30克,鲜、干鸭胗各1个,煮汤饮服。治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 (二)茯苓薏米粥。茯苓、薏米各25克,陈皮5克,粳米适量,煮粥食。治小儿脾虚泄泻,小便不利。 (三)茯苓薏米饼。茯苓、薏米、白面粉各30克,白糖适量,研成细末和匀压成饼,蒸熟。适合小儿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四)茯苓陈皮姜汁茶。茯苓25克,陈皮5克,水煎,饮服时加入生姜汁10滴。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治妊娠呕吐。 牛羊草结【基原】 为牛或羊胃内的草结块。【性味】 淡,微温。【功用主治】1、《内蒙中草药》 镇静、降逆止呕。治噎膈反胃,晕车晕船呕吐。2、(广东)治吞酸,胃溃疡,止心胃痛。 炙甘草一通阳复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党参的功效: 补中,益气,生津。 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
四味材料清洗干净备用,鲫鱼煎至两面微黄,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烧开再转小火煲1小时。四君子汤就完成了。
主料:茯苓10g、白术10g、太子参10g、甘草5g。
调料:鲫鱼300g、陈皮小小片。
1、四君子汤料稍浸泡洗净,陈皮就大拇指般大小。
2、洗净放3-4碗水浸泡20分钟左右再煲。
3、鲫鱼2面煎下。
4、2面煎黄的鲫鱼放进汤锅 和药材一起煲。
5、煲开改小火煲。
6、煲成1-2碗水即可。趁热喝,一次喝不完 可分次喝。
注意事项:
煲汤前一定要加足冷水 ,不能在中途时往锅中再添加冷水。会使正回加热的鱼肉收缩,从而使其中的蛋白质难以溶解在汤中。
①赞美一首好字的词有:
行云流水,笔走龙蛇,力透纸背。
龙飞凤舞,酣畅淋漓,入木三分。
遒劲流美,疏朗 ,萧散 。
飘逸 ,初写黄庭,笔酣墨饱。
笔扫千军,妙笔生花,铁画银钩。
剑拔弩张......
②炙甘草与甘草的区别:
是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主治不同等。
1.炮制方法不同:甘草为取原药材,除去芦头及杂质,大小条分开,浸泡至三四成透时,捞起润软,切厚片,干燥;炙甘草为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人甘草片拌匀,闷润片刻,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显深,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2.功效主治不同:炙甘草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通过补气的方法使脉道充盈通畅)力胜,主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疲倦乏力),心动悸(心悸)等;甘草梢即甘草之尾部细小部分,功专清热通淋,适用于小便短赤(小便量少,颜色深黄)、灼热涩痛,口舌生疮等。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主要由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等成分组成。补中益气。用于体倦乏力,内脏下垂。很多人遇到疲乏无力、精神萎靡、脏器下垂等情况的时候,都知道是气虚,需要补中益气,因此会首选补中益气丸。
先来分析下组方:
君药:黄芪
补脾益气,升阳举陷,又能益气充肺,充皮毛而固表实卫,通达内外。
臣药:人参、白术、炙甘草
人参:益气补中而健脾;
白术:健脾益气以助中焦促运化;
炙甘草:甘温益气,调中和胃。
三药共为臣药。协助黄芪增强补中气,益脾胃之功。
佐药:升麻、柴胡、陈皮、当归
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阳气,与黄芪相合,益气升阳举陷尤甚;
陈皮:理气和中,既调畅中焦气机,以助升阳之效,又于补气之中佐以理气,使得补而不滞;
当归:养血补虚,气血同源,养血以助益气。
使药:炙甘草
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
由此可以看出补中益气丸有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 可以有效调节中气下陷、滋补身体,解除体虚乏力症状。但补中益气丸的作用可不仅仅只有这一点,那么除了这点其实它还有这6个作用:
健脾润肠
这也是补中益气丸的功效之一,比如补中益气丸中的炙甘草和白术都可用于脾胃虚弱,健脾调胃、益气复脉之效。
调节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
此种功效是根据补中益气丸的药理研究而来的,比如白术可以燥湿利水、当归则可以润肠通便。
治疗持久腹泻、脱肛、子宫脱垂。
调节月经不调,月经疼痛、补益气血。 当归和柴胡等都有此种功效。
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抗菌、抗病毒
比如炙甘草可解附子毒,升麻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等。
对于气阴两虚型肺癌有较好的开脾胃和止汗作用
有内伤外感并病者,若内伤重者,宜补养为先。外感重者,宜发散。此方惟上焦痰吐湿热伤食膈满者不宜服补中益气汤。
但是,好药往往都是双刃剑,因为它的药力稍微大一点,所以这4类人服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否则自己要遭罪。
如果你在感冒期间,或着饮食过度伤了肠胃的话,最好不要服用使用。
高血压患者千万不能用。 患有高血压的人往往都是气有余,气有余则往上涌,气行则血行,于是气血并走于上,造成血压过高,此时如果随意服用补中益气丸,无异于火上浇油。
如果在服药期间,出现了头痛、头晕、眼花、皮疹、面红等症状,或者血压有上升的趋势的话,应立即停药。
小儿应慎用补中益气丸,要在医生的临床指导下才能使用。
鸡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甘草对鸡的作用、鸡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延伸阅读:中药材的保质期一般多久?
中药材的保质期因药材种类、储存条件等因素而异,一般情况下,干燥的中药材可以保存较久时间,新鲜的中药材则需要及时食用或储存,并在保持其新鲜程度的同时注意防潮和防虫。以下是一些中药材的保质期建议:
干燥中药材:通常可以保存1-3年时间;新鲜中药材:一般情况下保存1-3天,可加入少量水分后保存3-7天;低温储存:在防潮、防虫的情况下,将中药材放在干燥、不受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控制在10℃以下,保质期可延长数倍。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中药材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药材,并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煎煮、调制等处理。同时,如发现中药材有变质、腐败等情况应及时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