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育网_专业的育儿网站

首页 > 生活 > 营养  >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胃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胃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01-27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胃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胃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有育网(nwobb.com)搜集、整理了:本文《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胃苓散的功效与作用》,包含各种中药材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常识,更多内容功效与作用请查看微信公众号:有育(gh_b1003d72df97)。

胃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胃苓散说明书

今天给各位分享胃苓散的功效与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胃苓散说明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 1、除湿胃苓汤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 2、五苓散详细资料大全
  • 3、加减除湿胃苓汤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 4、藿朴胃苓汤简介
  • 5、五苓散是一什么中药?有什么功效吗?
  • 6、胃苓汤的主治

    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卷六十四

    【处方】苍术(炒)

    厚朴(姜炒)

    陈皮

    猪苓

    泽泻

    赤茯苓

    白术(土炒)

    滑石

    防风

    山栀子(生研)

    木通各3克

    肉桂 甘草(生)各1克。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主治缠腰火丹。水泡大小不等,其色黄白,破烂流水,痛甚。

    【用法用量】水400毫升,加灯心165厘米,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六十四

    除湿胃苓汤--《外科正宗》卷四

    【处方】防风1钱,苍术1钱,白术1钱,赤茯苓1钱,陈皮1钱,厚朴1钱,猪苓1钱,山栀1钱,木通1钱,泽泻1钱,滑石1钱,甘草3分,薄桂3分。

    【功能主治】脾肺二经湿热壅遏,致生火丹,作烂疼痛。缠腰火丹(俗名蛇串疮)属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

    【用法用量】水2钟,加灯心20根,煎8分,食前服。

    【摘录】《外科正宗》卷四

    五苓散,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停者。

    基本介绍

    中文名 :五苓散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分类 :祛湿剂-利水渗湿 出处 :《伤寒论》 歌诀,组成,用量,用法,功用,主治,方义,配伍特点,运用,加减化裁,附注,附方1,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处,附方 2,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处,附方3,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处,化裁方之间的鉴别,重要文献摘要, 歌诀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除。 组成 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 用量 猪苓(去皮)、茯苓、白术各9g,泽泻15g,桂枝(去皮)6g。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l0g;汤剂,水煎服,多饮热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方义 本方主治病症虽多,但其病机均为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在《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乃由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太阳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饮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称“水逆证";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湿之邪,下注大肠,则为泄泻;水湿稽留肠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泻;水饮停于下焦,水气内动,则脐下动悸;水饮上犯,阻遏清阳,则吐涎沫而头眩;水饮凌肺,肺气不利,则短气而咳。治宜利水渗湿为主,兼以温阳化气之法。方中重用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伤寒论》示人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 配伍特点 诸药相伍,甘淡渗利为主,佐以温阳化气,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 运用 本方为利水化气之剂。临床套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水肿兼有表证者,可与越婢汤合用;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可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 附注 附方1 四苓散 组成 白术、茯苓、猪苓各45g,泽泻75g。 用法 四味共为末,每次12g,水煎服。 功用 健脾渗湿。 主治 脾胃虚弱,水湿内停证。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出处 《丹溪心法》 附方 2 胃苓汤 组成 五苓散、平胃散各6-10g。 用法 上二药合和,苏子、乌梅煎汤送下,未效,加木香、缩砂、白术、丁香煎服。 功用 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 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如水,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者。 出处 《世医得效方》 附方3 茵陈五苓散 组成 茵陈蒿末4g,五苓散2g。 用法 上二物合,先食,饮方6g,日三服。 功用 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出处 《金匮要略》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专淡渗利水,主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诸证。胃苓汤系平胃散与五苓散合方,具有祛湿和胃,行气利水之功,主要用于水湿内盛之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与倍量的茵陈相合而成,具有利湿清热退黄之功,适用于黄疸湿多热少、小便不利之证。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乾,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 2.方论选录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凡中风、伤寒,结热在里,热伤气分,必烦渴饮水,治之有二法:表证已罢,而脉洪大,是热邪在阳明之半表里,用白虎加人参清火以益气;表证未罢,而脉仍浮数,是寒邪在太阳之半表里,用五苓散,饮暖水,利水而发汗。此因表邪不解,心下之水气亦不散,既不能为溺,更不能生津,故渴;及与之水,非上焦不受,即下焦不通,所以名为水逆。水者肾所司也,泽泻味咸人肾,而培水之本;猪苓黑色人肾,以利水之用;白术味甘归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入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气顺矣。然表里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津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溱溱汗出,表里之寒热两除也。白饮和服,亦啜稀粥之微义,又复方之轻剂矣。”

    加减除湿胃苓汤--《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处方】苍术2钱,厚朴2钱,陈皮3钱,滑石块4钱,炒白术4钱,猪苓4钱,炒黄柏4钱,炒枳壳3钱,泽泻3钱,赤苓4钱,炙甘草3钱。

    【功能主治】健脾燥湿,和中利水。主治带状疱疹(湿盛型缠腰火丹),湿疹(湿疡),牛皮癣(湿寒性白疕)。

    【用法用量】痒感明显者,加白鲜皮;若湿滞、食滞重者,加焦槟榔或伏龙肝。

    【各家论述】方中厚朴、陈皮、苍术、甘草燥湿和中;泽泻、猪苓、茯苓、白术健脾利水;赤苓、黄柏、滑石清热利湿;枳壳行气以助水湿之运化。临床治疗湿盛型湿疹,如有湿盛无热的特征,即可应用。

    【摘录】《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目录

    1 拼音 2 《湿温时疫治疗法》引樊开周先生经验方:藿朴胃苓汤

    2.1 藿朴胃苓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功能主治 2.4 摘录

    3 方出《医原》卷下,名见《湿温时疫治疗法》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加减 3.6 各家论述 3.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藿朴胃苓汤

    1 拼音

    huò pǔ wèi líng tāng

    2 《湿温时疫治疗法》引樊开周先生经验方:藿朴胃苓汤

    2.1 藿朴胃苓汤的别名

    藿朴夏苓汤

    2.2 处方

    杜藿梗3钱,真川朴1钱,杜苍术8分,炒广皮1钱半,炙甘草5分,生晒术1钱半,浙茯苓3钱,猪苓1钱半,建泽泻1钱半,官桂5分。

    2.3 功能主治

    辛淡泄湿,芳香化浊。主湿霍乱。上吐下泻,胸痞腹痛,口腻不渴,小便短少,脉多弦滞,或沉而缓,舌苔白滑。又治湿泻,腹中微痛,大便稀溏,小便淡黄,口腻不渴,胸痞肢懈,身重神疲,脉右缓滞,舌苔滑白而腻。

    2.4 摘录

    《湿温时疫治疗法》引樊开周先生经验方

    3 方出《医原》卷下,名见《湿温时疫治疗法》 3.1 方名

    藿朴胃苓汤

    3.2 组成

    杏仁、蔻仁、半夏、厚朴、藿梗、苡仁、通草、茯苓、猪苓、泽泻。

    3.3 功效

    启上闸,开支河,导湿下行。宣化畅中,芳香化湿。

    3.4 主治

    湿气内蕴,氤氲浊腻,证见面色混浊如油腻,口气浊腻不知味,或生甜水,舌苔白腻;膜原邪重则舌苔满布,厚如积粉,板贴不松,脉息模糊不清,或沉细似伏,断续不匀,神多沉困、嗜睡。

    3.5 加减

    兼风者,汗出恶风;兼寒者,恶寒无汗,前法酌加苏梗、桔梗、豆豉、葱白、生姜之类;邪在经络,一身掣痛,酌加桂枝、水炒防己、秦艽之类,以开毛窍经络之壅;兼暑者,面赤,口渴,心烦,前法去蔻仁,酌加扁豆花、鲜荷叶清香辟秽,连翘、山栀、滑石轻清微苦淡渗,以解暑湿热之结。

    3.6 各家论述

    《中医方剂与治法》:方用香豉、藿香芳化宣透,以疏表湿,使阳不内郁,则身热自解;藿香、白蔻、厚朴芳香化湿;厚朴,半夏燥湿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不为湿邪所困,则胸闷肢倦,苔滑口腻等证即愈;再用杏仁开泄肺气于上,使肺气宣降,则水道自调;茯苓、猪苓、泽泻、苡仁淡渗利湿于下,使水道畅通,则湿有去路,共奏开源洁流之功。全方用药照顾到上中下三焦,以燥湿芳化为主,开宣肺气,淡渗利湿为辅,与三仁汤结构略同。此方宣肺达表于上,淡渗利湿于下,体现上下分消之法。

    3.7 附注

    本方方名,《感证辑要》引作“藿朴夏苓汤”,方中通草,《感证辑要》作“淡豆豉”。又,本方剂量及用法,《湿温时疫治疗法》作:杜藿香一钱半至二钱,真川朴八分至一钱,姜半夏二钱至三钱,光杏仁二钱至三钱,白蔻仁八分(冲),生米仁四钱至六钱,带皮苓三钱至四钱,猪苓一钱半至二钱,建泽泻一钱半至二钱;先用丝通草三钱或五钱煎汤代水 ,煎上药服。

    古籍中的藿朴胃苓汤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妙用]消化法

    汤三方酌用。分消中焦之积水,宜以茵陈胃苓汤、藿朴胃苓汤二方为主,或加三因控涎丹,或加神芎导水丸,随...

    《邵兰荪医案》:[卷三]痢

    五苓散 

     

     

     

    成:猪苓12g、

    泽泻20g、

    白术

    12g、茯苓12g、桂枝8g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6g,日三服,多饮暖水,有汗出即可 

     

    功能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蓄水证、水湿内停、痰饮

     

    注意事项:

    1.入汤剂不宜久煎。

    2.湿热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附方一

    茵陈五苓散

    (《金匮要略》)

    组成:茵陈蒿4g、五苓散2g 

     用法:上二药和匀,每次服6g,日三次。

    功用: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湿多热少,小便不利等证。

    附方二

    四苓散(《明医指掌》)

    组成: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各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渗湿利水。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附方三

    胃苓汤(《丹溪心法》)

    组成:五苓散

    平胃散各3g

    用法:上合和,姜枣汤,空心服。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

    以上三方均为五苓散加减而成。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专淡渗利水,主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诸证。胃苓汤系平胃散与五苓散合用,具有行气利水,祛湿和胃之功,主要用于水湿内盛的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加入倍量之茵陈,具有利湿清热退黄作用,适用于黄疸病,属于湿多热少,小便不利者。

    脾湿过盛,浮肿泄泻,呕吐黄疸,小便不利。小便癃闲,大便飧泄,濡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沉冷证小便不利,及胃虚不和,早晨心腹痛。阴囊肿,状如水晶,时痛时痒出水,小腹按之作声,小便频数,脉迟缓。脾胃受湿,呕吐泄泻。黄疸。阴水。中暑挟食不消,吐泻腹痛。饮食停积,浮肿泄泻。

    关于胃苓散的功效与作用和胃苓散说明书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延伸阅读:中药材的保质期一般多久?

    一般情况下,不同的中药材有不一样的保质期。普通的中药材保质期一般是半年到一年这样,最多也只能放置两年,大多数超过两年就会失去药效。

    如果是木本植物的中药材,长放在空旷通风处,基本可以保存两年之久,最多不超过四年。矿物药材的话保质期就会长一些,基本只要不放在阴暗容易受潮的地方,大多数可以保存三年到五年,最长可以保存十年之久。

    虽然这些中药材的保质期都不是很短,但是也要尽快地使用完,堆积的时间越长,药效可能就会减弱,容易影响治疗效果,具体事项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

    • 分享:

      微信

      相关文章